為什麼要生小孩?

 
IMG_4461.jpg
 

寫在兒子即將滿週歲的前夕,回顧一下這一年來的感想。「為什麼要生小孩?」這個在四五年前就一直環繞在心頭的問句,當時找不到讓我下決心的答案,現在有一些體悟是我真實做了媽媽之後才知道的、而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會希望當時有人跟我分享這些東西而不是只有負面的恐嚇,我當時就不會對這個問題這麼茫然。趁記憶猶新把它寫下來,也許可以幫助到現在正在為這個問句苦惱的人。(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沒有猶豫,確定就是不想生或者想生,那也很棒,生小孩本來就是很personal的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你已經有自己想通了的想法很好喔~)

或者另一個更 philosophical 的答案就是,生不生小孩真的不是你能決定的。有個浪漫的說法是baby在天上選擇要來當你們的小孩,就像會去印度旅行的人,不是你自己選擇要去的,是印度選擇了你,你才會成行。感謝兩年前的印度之旅,在恆河邊體驗到生與死的靈性探索,一回台灣後就有了小傢伙。幾乎讓我覺得有點太幸運,好像有人幫我無償解開了這個本來無解的難題,在我還沒搞懂生小孩的意義之前,它就先給了我新生命~

生物本能的純粹喜悅

一年前的此刻我正在醫院待產,克服心理恐懼與生理疼痛之後的誕生,當下真的有難以言喻的感動。一個小人類真的從我的身體裡蹦出來?那大概是我此生最接近”奇蹟”的體驗了。那種從內心漾出來的喜悅,你會覺得自己在天堂。

當然醫生會告訴你說,那是因為在生產後身體產生大量的催產素和多巴胺,於是你會感到快樂。我真心認為,如果能有什麼科技的新發明,能讓人真實經歷一下這個過程,那絕對值回票價的人生體驗~

找回自己的原廠設定

看到小孩從被動躺在床上的嫩嬰,到開始主動展現出自己的個性,那是最pure最純粹真誠的樣子,與生俱來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原廠設定」,會讓你開始好奇,那你自己的原廠設定是什麼?會不會在這些長大過程中,你的原廠設定慢慢被污染了被調整了被社會化了?

生小孩之後,爸媽(爺奶)總是會拿出我們小時候的照片來說,你看嬰兒長得像爸爸像媽媽。看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會驚訝自己小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這麼多煩惱,笑的時候真的是從內心很純粹的開懷笑!其實我們都曾經是這麼天真可愛、療癒了當時父母的小孩。那些原廠設定沒有不見,雖然沒辦法完全reset回到你的嫩嬰時期,但慢慢找回自己最單純的樣子。

給自己幼稚的理由

成人的世界是嚴肅的。但是偶而的幼稚才是健康的。大人的世界需要認真、需要很有效率、需要理性與講理,如果你突然做了個鬼臉或者學動物叫,旁邊的人可能覺得你非常奇怪,甚至覺得你有病。但別裝蒜了,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就是想耍賴一下、想玩耍一下、想孩子氣一下,可是礙於你是個大人於是只好繼續裝矜持。也許那些就是你的原廠設定裡的一部份!有小孩之後,那些耍幼稚的行為就有個合理的理由了。

因為要逗小孩,我發現自己很常在做鬼臉或者發出奇怪的聲音、或假裝驚訝或唱自己發明的歌,把自己帶回小時候的無厘頭,看似幼稚,卻有修護心靈的效果,就像吃糖果一樣有種童年的愉快記憶~

看懂更多電影了

昨天我們重看了電影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希臘時),發現跟八年前看的時候有截然不同的感覺。生小孩之後,真的才看懂那些爸媽角色,就像結婚後才看懂電影中的婚姻劇情,如果沒有在感情裡跌撞過,怎麼拍出誠懇的愛情劇?感覺這可能是身為電影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去充分體驗真實人生,你才有能力去看懂或創作這樣的題材。

跟家人更close

老實說我是在生小孩之後,才有「我擁有一個家」的感覺,家庭的輪廓對我來說才開始顯形。常聽到的一個非洲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一個小孩真的是需要動員整個家庭,這也是我生小孩之後才體會,一個新生命原來可以替一個家庭或家族注入新的活力,家人需要一起幫忙,於是感情通常會變好。(或也是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放大了好與壞)

生活會一直成長

我們自己創業,所以對「小孩不管怎樣都會一直長大」這件事情覺得很厲害。因為創業的工作就是每一步都要自己親力親為,你不成長公司就不會成長。但小孩不是,你不管他他也會自己學會抬頭翻身爬行還有一堆神奇的口技。身邊有個小生命會一直帶給你驚喜,不必自己一直創造精彩來豐富生活,其實是某種放鬆~

多了一個目的去探索世界

跟兒子同天生日的Richard Branson在 7/11 那天完成創新的太空之旅,他在出發前寫了一封給母親的信。他感謝媽媽教會他如何做個冒險家、企業家、與一個更好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在生了小孩之後,生活中的每個經驗,覺得都有個新的意義,就是想分享或教給兒子,想帶給兒子一些很棒的人生態度!以前旅遊世界好像只為了自己,現在的探索世界,似乎更有使命感。會期待跟孩子一起旅行,從他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德國有個童謠好像有句台詞是這樣的:「幸好你出生了,不然我們會想念你!」這句話很弔詭的是,如果沒有出生,怎麼會有想念呢?但經歷過這一趟之後,我感受到這是真的,如果這小傢伙沒有出生,我真的會非常想念他。即便照顧一個小人類還是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如果要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希望可以跟這小傢伙認識,然後一起成長。

親愛的兒子,恭喜你一歲了!我們一起經歷了這神奇的一年,希望你能健康長大,我們一起冒險。未來請多指教啊 :)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被按下暫停鍵的生活

 
螢幕快照 2021-06-13 上午8.41.27.png
 

這一兩年的新冠肺炎,全世界都變動,尤其台灣最近疫情嚴峻到現在,大家應該很有感,生活改變不少。這陣子包含去年給我的感覺,就像空氣中有一個很大的無形的暫停符號,或暫停鍵。就像有一隻隱形的大手,在整個世界的遙控器上,按下暫停鍵。全世界被迫停下腳步,辦公室空了、商店空了、街道空了,連空氣也有點停止流動的錯覺。

每天我們都在使用暫停鍵,電視的遙控器、電腦的空白鍵、錄音機或DVD player(還有人在用嗎?),從來沒有想過生活或工作也會被按下暫停。雖然不是真的停止運作,我們還是得遠端工作 Work from home、線上教學、生活還是繼續,但因為無法旅遊、現在甚至無法在餐廳用餐,停滯不前的感覺一直在心裡來回擺盪。

想到這件事後,好奇查了一下為什麼暫停符號長這樣,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停止符號的變化型,有人說是跟從前錄音帶暫停功能的內部模樣有關,查到一個有趣的說法,說是從”caesura”這個符號演變來的,caesura是詩行中的休止符號,用來強調暫停前的這句話,或讓讀者停下來思考一下剛才的詩句。我滿喜歡這種說法的~

讓你停下來檢視暫停前的狀態

也許這次的暫停鍵,在幫我們畫重點!停下來檢視暫停前的人生,哪些東西該留哪些該走?回歸到簡單的生活,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都沒有了的時候,什麼才是必須的?Maybe是家人?或自己的快樂?通常人都是懶散的,沒有這樣突兀地喊暫停,一般人就是會持續盲目地繼續走。就像 Work from home 這件事情,在疫情之前大家會覺得這是不可能執行的,但疫情來了之後,這件事被迫執行,人們也就自然work out 一套執行的方法了。很多公司因為這次的 Work from home,重新檢視「辦公室空間」的必要性,然後真的就減少了辦公室空間,而是花夠多時間在工作的流程管理上。

更重要的是,那暫停鍵被解除之後呢?

我們要回到之前的樣子嗎?還是成為一個新的版本?讓暫停鍵真的只是pause,還是它是個restart?有點像釀梅子或是釀酒,在一段時間後變成新的樣子新的味道,讓暫停的每分每秒都有價值。離解除暫停按鈕還有一些時間。你想到要把自己釀成什麼了嗎?開始發酵吧!

Sensory board DIY 感官遊戲板自己做

有個東西一直想幫兒子做很久了,一直找不出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那就來手作吧!

「0-3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每次想到這句話就覺得備感壓力,不想錯過他智力發展的黃金期,但也不想讓他太有壓力的長大,希望他能有個輕鬆愉快的童年。基本上除非真的有用,我是不想給他補一堆才藝班的,想透過多陪他玩、多帶他去戶外探索,我們的生活越豐富,他的感官刺激也就會越多。(想想我們的爸媽在我們三歲前應該也沒給我們做什麼感官刺激,我們不也是長得好好的、智力也不算太低XD…)

一直還沒好好研究很著名的”蒙特梭利 Montessori”教學法,印象中他們在幼兒教育裡很強調「感官」刺激,有五感發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個滿常看到的 Montessori toy 就是 Sensory wall 或 Sensory board.(國外常有人把它釘在牆上,所以才有”Sensory wall”的說法,不過其實做個小小板子好移動,也不需要釘在牆上),Pinterest上可以找到很多靈感,好多國外的強者媽媽做得好漂亮,我走的是「廢物利用」路線,不用花很多錢跟時間,就可以玩玩看。

寶寶感官板材料:

(我的廢物材料都是當天下午在家裡找到的東西,沒有特別去買)

  • 黑色珍珠版 + 一些小塊的厚紙板

  • 下層:毛線 / 不織布 / 長得像餅乾的東西(那其實是一本筆記本的封面,摸起來軟軟的)

  • 中層:髮圈 / 紅豆 / 玻璃紙(抓起來沙沙的)

  • 上層:包水果的包裝 / 泡綿 / 沒用過的菜瓜布

我找到的 Sensory board 參考資料裡有一些是有懸掛機關的,讓寶寶去動手按按鈕、開開門、轉轉門把、綁鞋帶…等等。像這個人做的這樣,好好玩的感覺,等我下次有空再來嘗試~

IMG_3675.jpg

做完板子之後發現有點像我們之前紀錄片 《Design & Thinking 設計與思考》拍過的一家設計公司叫Material Connexion(像左邊那張電影劇照),他們有個很大的library收集各種材料,給工業設計師作靈感參考。他們也是把材料黏貼在板子上,讓設計師現場去觸摸。看起來真的很像!

做完之後就是給兒子來驗收了!看他感覺對上面的東西很好奇,馬上開始”抓”,但媽媽我設定的是”觸摸”XD… 所以開始有些東西被抓起來了,不過也沒關係,不要限制他該怎麼玩,反正也不是花錢買來的玩具,破壞了也不會心痛。

IMG_3678.jpg
IMG_3713.jpg
IMG_3695.jpg
IMG_3736.jpg

是個板子有個好處,就是還可以放平讓他踩,也是腳掌的觸覺刺激!

不過發現他好像還是比較喜歡整個物品拿起來把玩。其實平常就會讓他觸摸各種東西,只要消毒過都會讓他嘗試,但我會儘量在旁邊看著。一些很簡單的觸感球,或是更簡單的在瓶子裡裝紅豆,就可以玩很久了。還有像是我們大人的樂器比如說沙沙鈴,長得像一顆蛋,搖起來有沙沙的聲音,我兒子也很愛。

IMG_3704.jpg
IMG_3707.jpg

網路上常有爸媽拿一般家裡的物品跟玩具做測試,比如說右邊這個影片,發現寶寶每次都選 random objects!(那爸媽花錢買玩具幹嘛XD)其實就是注意安全就好,有些物品比較尖或者很容易誤吞,爸媽在一旁注意就好。讓寶寶接觸各種東西才是最正確的觸感學習。

WFH 在家工作 - 邊育兒邊工作的心得筆記

台灣疫情又開始嚴重起來了,對於原本就是在家工作的我們,似乎影響不大。我們從2015開始就跟同事們執行remote work, 大家在家把工作做完,一個禮拜來開一次會就好,執行到現在真的覺得這是最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之前分享給一些朋友,大家都說太難執行不可能,結果這次的疫情,把大家從不可能瞬間變成可能!

生完小孩從月子中心回到家後,就開始努力想work out一個可以邊在家工作邊育兒的時間安排。經過十個月的實驗截至目前,似乎有一點小心得,也許可以幫助到正在面臨邊工作邊育兒的新手爸媽~其實我是很幸運的,除了身邊有個神隊友之外,婆婆也是神助手,每週大約會給婆婆幫忙顧小孩約兩天,讓爸媽喘口氣,非常有幫助!詢問過身邊在家工作育兒的朋友,幾乎都是有2~3天的時候會找個幫手,家長也好保姆也好,一整天或一個下午都好,適度讓自己放風一下才有辦法讓工作育兒可以兩者都得利,而不是兩敗俱傷。(我的小孩是十個月的寶寶,家裡如果有大一點的孩子的,可能就不適用我這些心得筆記了,但可以跟我分享你們的~)

列出「寶寶時刻表」

雖然寶寶的作息不是完全固定,但應該會有個大略的時間,花個幾天或甚至一兩個禮拜,每天記錄一下寶寶的作息,幾點醒來?幾點吃奶?通常幾點到幾點會睡著?什麼時間點願意自己玩耍一下?這個「寶寶時刻表」會隨著寶寶的成長一直在變,通常幾個月就可能需要重新記錄一次。記錄好寶寶的作息,你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見縫插針」做事情!

以我兒子為例,他目前九個多月,從七個月時我發現有一個大致的規律:他每天大約七點起床,喝完奶之後會回籠睡到八點多,中間就是我的晨間工作開始。九點多到十點多是副食品+玩耍時間,十一點多喝奶,然後幸運的話他會小睡一下讓我吃個午餐,中午休息。下午一點多副食品時間到三點喝完奶,這期間他如果醒著會願意自己玩耍一下,也就是我的工作時間。然後到晚餐六點喝奶之前,他可能會再睡個午覺,我就再擠個工作時間。晚餐後通常會休息陪他玩,然後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晚上九點,因為可以把他抓起來洗澡餵奶哄睡一氣呵成,然後媽媽就收工了。通常如果今天工作效率不佳,可能會趁他睡著後再工作一下,但通常會讓自己休息放鬆,或整理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把工作切割成20~30分鐘可以完成的小區塊

像我剛才分享的我兒子大略作息表,我就會發現通常讓我可以工作的片段時間,每次大概就是20~30分鐘,所以我就必須把我的工作切成我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到一個段落的分量。以往沒有小孩時的to do list,有些工作項目可能需要花到 1~2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都需要切一半或者拆解工作內容。如果有人有在執行「番茄工作法」的人,大概就是一顆番茄的時間~

每日進度,改成訂每週進度

自由工作者常有時候是工作狂,工作進度表總是以「每天」為基準,或甚至是「每小時」。在有小孩之後,訂每天的進度會發現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太多事情會打斷你,你會看著滿滿的to do list開始對自己生氣。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把「每日進度」改成「每週進度」吧!把時間軸放遠,你覺得這一週內你至少要完成什麼?這樣如果今天搞砸了,至少還有明天。育兒過程中常有 good day, bad day, 那些好日子就多做一點,讓比較不順利的日子可以喘口氣。

視訊會議是個挑戰

只能說這個時候有神隊友真好!我需要視訊會議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是幾通電話或者email可以搞定,之前需要視訊的時候,有幾招有用過:先提早把寶寶餵飽哄睡(所以會議時間可以儘量在寶寶睡覺的作息時間左右)、把寶寶抱著一起視訊(這個需要對方的包容體諒)、塞玩具或米餅給寶寶分心,最好用的還是請神隊友把他抱走XD…不過最重要的就是讓meeting有效率或甚至不需要meeting!我們之前在分享 remote work時,常說在公司裡最常讓效率打折扣的事情是兩個 M:Manager跟Meeting。

強迫你停下來

過去一兩個月我發現自己工作時,空下來「想事情」的時間變多了,也因為這樣真的想到了一些不錯的idea,或者反思到不少工作上應該改進的地方。過去沒有這麼多時間想事情,其實很多時候工作就這樣滑過了。

之前一直覺得工作到一半被寶寶打斷很煩,但後來轉個念,其實他是在要我的腦袋空下來想事情!因為寶寶要餵奶要洗澡要哄睡,很多時間其實手在動作但腦袋是可以休息的,真的發現要有足夠的留白,才能有個perspective去檢視自己的工作。

還是要學會放手

最後一點心得還是回到一開始說到的,邊工作邊育兒的媽媽,要有可以丟小孩的勇氣。在自己覺得快喘不過氣的時候,要捨得把小孩交給別人幫忙照顧一下。不管是家人、保姆、或者同是新手爸媽的朋友,平常要有一個「丟小孩清單」,萬一家人不行,可能還有保姆或其他幫手。讓自己放空一個下午也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

這是我目前的一些心得,我知道等他開始會走路了,或者又更長大了,一定會有新的心得筆記。希望自己一直都可以持續work out 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邊工作邊育兒~:D

(下圖為從我的iMac webcam拍的照片,現在的工作桌後面就是寶寶的遊戲地墊,他醒著可以自己玩耍一下的時候,就把他放在裏面讓他自由發揮一下。工作累了一轉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小人類,看他自己玩的很投入的時候, 其實滿療癒的~)

IMG_1994.jpg

少喝一杯飲料,就可以多種一棵樹

花一塊美金(不到30塊台幣),就可以在世界某個角落種下一棵樹!

這次因為電影募資的活動,我們跟國際非營利組織 One Tree Planted 聯繫,想要在募款資金的同時,也替地球盡一份心力。One Tree Planted 很酷,只要美金一塊錢,你就可以種一棵樹,國家地點還可以自己選。在募款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周,我們希望可以來最後「團購」一下,集結大家的心意,我們希望看能不能一次種個100棵或甚至200棵樹~

因為還是在募資期間,所以希望大家可以直接透過Kickstarter捐下你的一塊錢,我們會再彙整起來。到時候也會再調查你是要用什麼名字?種在哪個國家?(總共有29個國家可以選)雖然很可惜沒有台灣,不過可以種在其他國家也是超級有意義的!我想用兒子的名字在印度種棵樹,如果沒有印度也許就沒有他了。雖然無法直接幫助到當地現在的疫情,但可以為未來的人們種下希望。

關於 One Tree Planted

創立於2014年,截至2020年8月為止,One Tree Planted 已經在世界各地種了 11 million 的樹。一塊錢種一棵樹看似不可能,但他們集結來自全世界的贊助,積少成多,透過夥伴培養樹苗、團隊在雨季種樹、定期維護追蹤、以及發表環境報告,他們一步步完成在全世界各地種樹的任務(如下方圖敘述)。甚至在你的樹確實種下去之後,還會寄這棵樹的照片與後續資料給你。

HowItWorks.png

你的捐款如何被妥善利用?(如上方圖敘述)

  • 第一階段:整地(花費10分美元)

  • 第二階段:培育樹苗(花費60分美元)

  • 第三階段:植樹(花費15分美元)

  • 第四階段:持續追蹤(花費15分美元)

你捐出一塊錢之後,他們會寄一份你專屬的”Tree Certificate”如下圖是我之前捐的。很喜歡它上面寫的:the date you changed the world! (你改變世界的日子)

 
 

培養好的樹苗,通常會集中在雨季的時候種植,也會根據你所指定的國家去做時間上的調整。只要你的樹種植了,就會寄照片跟其他追蹤資訊給你。如果你想自己親自種樹,他們也有 volunteer 的活動,也是很有意義。其他相關問題,可以參考他們官網上的FAQ

你可以人在台灣,但還是可以幫遠在非洲的人們種棵樹,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在全球疫情漸漸緩和的當下,把自己關係處理好的同時,也對地球建立好關係盡一份小小心意,是我們團隊想邀請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的。

送給你自己、關係重要的人與這個世界的一份禮物吧!現在就來贊助一塊錢種棵樹:https://bit.ly/3rUmHq8

壽卡的小故事

有個小故事,一直想分享~

兩年前的現在,剛好我們在單車環島。有一段路我從一開始就很害怕,就是大家公認的大魔王「壽卡」天堂路!來到挑戰的那天,心情已經很緊張了,居然還下大雨,難上加難!37公里的持續上坡,已經快去掉半條命,大雨中終於來到著名的「壽卡鐵馬驛站」,不知道是雨太大還是已經超過下午4:30的關係,驛站沒開,有點失望,但雨勢越來越大,只好趕緊開始往山下騎。原本以為痛苦已經結束,但發現其實痛苦才正要開始。

原來下坡才是真正的大魔王!坡度超陡,加上大雨路滑更加恐怖,還要跟呼嘯而過的大卡車砂石車遊覽車搶道,幾乎是夾縫中求生存,抓煞車抓到手軟。太危險,幾度想放棄,濕冷無比的兩人在路邊攔車想被載下山,唯一有停下的情侶車子太小載不了我們,看著天色越來越暗,再不下山只會更危險,於是兩人只好咬牙死撐繼續滑下山,不時停下來等大卡車先過,9公里左右的下坡,感覺起來像是90公里這麼遠。我印象很深刻終於狼狽到達民宿後,在浴室全身發抖洗澡,覺得自己撿回一條命!

去年兒子誕生。(他很乖地先等爸媽環完島又去完印度回來之後,才來報到。)在滿39週當天去催生,內診與陣痛幸好沒痛太久,來到產程最後階段時,就是要用力把小孩推出來,全身使勁地用力,到後面真的已經快沒力了,很擔心生不出來,全程陪在一旁打氣的隊友,突然說:「都騎過壽卡了,你一定可以的!」瞬間那個奮力爬坡跟驚險下坡的畫面又回來了,對耶我曾經克服過那場戰役,也許現在眼前的push真的不算什麼。於是像是真的被激勵到似的,經過幾次push後,聽到了響亮的哭聲~

雖然事後回想覺得有點好笑,但讓我體會到:

一件事情當下覺得痛苦、甚至是快撐不下的難關,事後會變成另一件事情的救贖。

常在想為何自己的生活總是充滿挑戰?(大部分都是自找的!)有時候當下真的覺得很難或無解,但挑戰過後這些故事都會轉成養分,滋養下一步的前進,更會慶幸自己當時選擇面對挑戰。所謂的「極限運動」並不是真的要做那些高空跳傘或衝浪,而是去挑戰自己內心的害怕,然後跨步走向前。

下一次的台詞可能就會變成:都生過小孩了,有什麼辦不到的?

IMG_2401.JPG

關於「家庭」,我在我的新片裡學到好多好多!新片正在群眾募資,一起來支持~(你贊助電影,我幫你種樹)

一場關係的溫柔革命

總是選擇低調。跟生小孩一樣,生完了才跟大家說。去年我們生了一部片,在聊「關係」!

人家常說,懷孕不能拿剪刀,但我整個孕期都在「拿剪刀」剪接,連生完小孩之後也持續拿剪刀,非常叛逆的媽媽…

134671084_10224439978929355_4372736079473902231_n.jpg

拍完這部片,我終於以某種形式跟媽媽和解了。也跟感情與自我和解了。

這幾年帶著很多問題看書找答案,找到專家訪問,然後再把這趟旅途中所學到的東西,剪成一部片,很像是一個 therapy project~ 看似一部平凡無奇的紀錄片,卻是最personal的探索、最赤裸的對話。也許它可能很小眾很 indie,但它是我覺得到目前為止最 proud 的一部片~

小時候單親,媽媽不會照顧我於是常把我推的很遠,推給奶奶推給阿姨推到寄宿學校,在宿舍蓋棉被啜泣想家於是被迫提早獨立長大。然後時間快轉到結婚後開始硬逼我生小孩,實在不懂一個當初把我推遠的人現在要我生個孫子給她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如果這麼喜歡小孩為何當初不好好照顧我?於是衝突不斷。(後來生小孩是自己的決定,因為我知道必須是自己的決定才對孩子公平。)心中那長久缺乏父母之愛的內在小孩,開始找答案。開始找到某個我可以理解的角度,諒解媽媽~

我們一直藉著關係,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 洪仲清 心理師

很感激過程中訪問到的人,洪仲清心理師、周慕姿心理師、許常德老師、宛縈、阿球、還有 The school of life 的Luke. 像解鎖情緒一樣,把很多內心的疑惑給了方向。(不是給答案,而是給方向!)

「Family」的段落是我整部片最先剪完的,每次重看都還是最喜歡那個段落。記得之前給朋友試映時,看完的人說「我好想把這部片給我媽看!」我大概就知道這段應該是剪對了。當然其他段也是嘔心瀝血的剪完,我的Premiere剪接軟體陪我經歷了孕吐恥骨痛腰酸胎動跟產後哺乳~

這次募資也很任性(哪次不是?),明明就是電影,硬是不給DVD的這個選項,只有數位檔喔,而且你贊助數位檔,還幫你種棵樹(跟這地球也要有好關係),人在台灣還可以在非洲種棵樹是不是很帥?(可能只有我覺得好玩XD...)

總之現在電影正在募資中,目前已經來到 80%了,繼續努力中!預告片請看:(看完要記得幫我分享噢~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