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三年多完成三部電影長片!製片兼剪接的育兒工作筆記

之前有跟大家提到,我的工作是製片兼剪接師,我在懷孕到育兒到孩子現在三歲多,三年多完成三部電影長片,很多也是自由工作者的朋友都好奇我們是怎麼辦到的,這也是我當初開這個podcast的原因,就是想分享育兒同時還是可以完成你想做的事情,不會讓育兒阻礙了自己的工作發展。

今年奧斯卡剛好在這禮拜一落幕,《Oppenheimer 奧本海默》抱走超多獎項,Christopher Nolan (克里斯多福·諾蘭)入圍好多次奧斯卡今年終於得到最佳導演,而《奧本海默》也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是電影製片上台領獎的,上台領獎的Emma Thomas是一個女製片,同時也是諾蘭導演的太太。導演在感謝團隊時,也不忘感謝太太是「我們所有電影和我們所有孩子的製作人~」

這件事非常感動我,因為身為同樣是導演太太跟孩子的媽又同時是電影製片,這樣多重身份要如何兼顧,真的需要智慧。我還比她多一個身份,就是我同時也是我們每部電影的剪接師。我之前常開玩笑說,大家都說懷孕時不要拿剪刀,但我拿剪刀剪接了9個月。大家可能不知道一般電影製作需要多久,通常電影前置作業可能就要個好幾年,拍攝也要個半年一年,剪接更不用說,也是半年一年跑不掉,還要加上後續的放映發行,一部片的生命週期,可能抓個兩到三年已經算是很快的了,而我們三年內完成了三部長片,每部片都是有入圍一些國際影展獎項,有公開放映迴響很好,MOD以及一些台灣平台都是看得到的。如果不看我們育兒的部分,光一般沒生小孩的人,這樣的工作進度也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務。那我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內容關鍵字摘錄:
*見縫插針工作時刻表
*少量多餐切小塊
*不要每日進度,改每週進度
*不是做得快,而是做的少
*工作需要斷捨離
*留白其實是加速器
*學會放手,放下Mom guilt(媽媽內疚)

我們其實也都還在學習,所以這些心得是我目前整理出來的,希望有幫助到可能整在想要邊育兒邊工作的你。有任何想法或回饋,或者有任何問題想問我的,都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喔: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4ler1703od01wve503djo7/comments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給我五星好評,會幫助我更有信心往前走喔,那我們下次見嚕,掰~

Podcast 爸媽創作不打烊 EP05 收聽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 apple.co/4a0WWLZ

Spotify: spoti.fi/4a0ahnw

KKBOX: bit.ly/KKBOXep05

二十四分之一的展覽 - 策展初體驗

2019年的8/3~8/25,我跟牧民在台北松菸,策了一個有趣的展覽,名為「二十四分之一」的蔡牧民 個人攝影展。我是策展人,也是身兼數職的把這個展完成,這是一趟令我收獲滿滿感動到現在的人生小成就之一,是一個創作的另一種冒險。已經很久沒寫文清小文案的我,幫這個展寫了個小小介紹:

法國新浪潮導演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說過:「攝影是真理,而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一秒鐘的電影是由二十四張照片組成的,一張攝影照擁有二十四分之一的電影感。按下快門捕捉下那個瞬間,主角轉身延伸出一部電影。從每張照片裡,你看到的劇本故事是什麼?

攝影師蔡牧民,旅遊世界各地累積了很多富有電影感的日常瞬間。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股安靜沈思的氛圍。極簡的光影、幾何的構圖、人物沈浸在當下的思緒中,或轉身或低頭,可以隱約聽到主角欲言又止的獨白,畫面沈靜又富有情緒。留白的對話空間邀請你一起來填進你的想像。

1200X648.jpg

多了一個「策展人」身份

常常會想,除了製片,我還能做什麼?「策展」也是一種producing. 就是去make things happen. 這是一直想嘗試的技能。沒有太遠大要轉行作策展人,比起身邊一些達人我還很嫩,只是給這個興趣一個機會。

今年年初給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做新的事情,於是環了島、開始錄自己的小廣播節目、開使拍了一些新的議題、開始回到寫blog. 把自己打回”零”的狀態,去練自己的厚臉皮。年初其實就看到松菸的策展申請,有點過度單純的想說去申請看看,結果居然過了。感謝導演強大的攝影作品,讓我有機會可以玩策展。

為什麼一直想要玩策展呢?這感覺可以回朔到大學時代,不知道什麼機緣下看到有「百貨公司櫥窗設計師」的這種工作,覺得超級有趣,那時候就想也許未來可以嘗試看看。畢業後開始接觸到各種展覽,發現展覽設計跟櫥窗設計也像,而且可以很有藝術感,沒有太商業化的包袱,於是開始思考有一天可以嘗試看看策一個展的可能性。大概就是玩心太廣,太多想做的事情總是放在心裡,等到有時機降臨,就會放自己去玩一下。

沒有想要重新轉行以策展為業,單純就是一個突破自己的框架,去做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然後華麗轉身,繼續去玩下一個冒險。

(熱騰騰的攝影作品從專業印刷機出爐)

(熱騰騰的攝影作品從專業印刷機出爐)

(店員正專業小心翼翼的裁切)

(店員正專業小心翼翼的裁切)

從展場佈置、印作品、框作品、到設計週邊...樣樣自己來

最頭痛的是要先跟攝影師從他的幾萬張照片裡挑出滿意的十幾張,來做這次展覽的主題。經過一番廝殺之後終於挑出了大概50張,之後就要開始把作品輸出。第一次把照片專業輸出!看似簡單的事情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關乎到照片像素、紙張材質、大小、dpi、裱框等等,印完一大張之後需要再裁切。印出來其實很有成就感,像是當時的感動又再次被放大出來,回憶好像真實到可以摸的到!(但不能摸,因為會留手印在照片上,要戴棉手套才能碰~)框照片的時候,我們用了一些IKEA的相框,其他則是隨著展場的木板佈置掛在上面。但即使像是小事如放入IKEA相框,還是有很多學問,要帶手套不能摸到相紙、框上玻璃不能有雜質污垢、如果相紙比框小要如何置中...每個細節都要把關。

再來是週邊,很喜歡這次攝影展我們設計的周邊,第一次嘗試做攝影的Zine(攝影小誌)以及明信片組。私心而玩了一下平面設計/產品包裝,偶而當回設計師一下還滿有趣的!這次從封面設計做了很不一樣的顏色跟編排嘗試、紙張材質的挑選、印刷、標籤設計(圓角)、字體、留白等 像是跑了一個小小的設計專案,很有成就感。(在攝影展被搶購一空的攝影小誌和明信片,現在可以購買了喔!

(攝影小誌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小誌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明信片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明信片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當了三天展場工人

看展覽看了這麼久,第一次從無到有重頭把一個展場架起來,原本以為一天就夠了,畢竟五們的展場構想還算簡單,但後來居然搞了我們三天!重沒想過原來軌道燈是直接卡上去的,好多第一次學會的東西,雖然完整的佈完一個展,但感覺自己真的只是學到皮毛而已。

滿多來看展的朋友會問到:這樣在松菸佈展的場地租金是多少?租整個月一定超貴吧?需要付電費嗎?其實這次的展,沒有租金,也不用電費~因為我們不是”租”松菸場地,而是申請上了松菸的一個策展徵選,感謝攝影師的強大作品魅力,很幸運地入選了!能夠免費使用這個空間一個月,只需負擔自己展覽的架設。後來聽說松菸其他場地租金不便宜,才頓時覺得能有這個機會真的好幸運,內心充滿感激。

(佈置中的樣子)

(佈置中的樣子)

(照片固定在風扣板上後再掛上木板)

(照片固定在風扣板上後再掛上木板)

(借來的木箱後來變成很酷的燈箱)

(借來的木箱後來變成很酷的燈箱)

(燈箱片的攝影作品也是要特殊印製的)

(燈箱片的攝影作品也是要特殊印製的)

那...木板跟燈箱怎麼來呢?其實這也要感謝這次松菸策展單位的窗口,他讓我們到松菸的倉庫裡挖寶,借用他們的廢材。展場裡的木板、燈箱、地燈、檯燈、摺疊桌椅,全都是在倉庫裡挖寶借來的...(也需要點厚臉皮哈),重新整理過後賦予新面貌,撤展後還可以繼續留給之後的人。這也算是一種環保策展~

同時體驗了一下「開家店」的感覺,滿有趣的,像個聚集點,把很多朋友或回憶聚集過來,真的能夠理解為什麼開咖啡店是很多人的夢。底下就是佈完的完成品了!還沒開展只好自己先下海充當一下現場觀眾。辛苦了三天終於漂亮現身,好感動啊~

IMG_8473.jpg

開幕小Party

邀請了一些好朋友,在一個週六有點熱的下午,來到這小小的空間一起看看攝影作品,聊旅遊,吃點心。那天好開心,像是小型的同樂會,大家問著這張照片在哪裡拍的?哇怎麼捕捉到那個瞬間?去那個國家好玩嗎?...等等的問題,像是帶我們又重遊了一下這些地方,內心感到充實。

(攝影師開幕致詞)

(攝影師開幕致詞)

(展區小小的很快就擠滿了人)

(展區小小的很快就擠滿了人)

(第一次收到這種開幕花籃)

(第一次收到這種開幕花籃)

(開幕那天穿了自以為很有策展人fu的全身黑)

(開幕那天穿了自以為很有策展人fu的全身黑)

展場現場我們有設了一塊留言板區,當時構想時只覺得很想知道大家看完照片有什麼感覺,但可能會很冷清之類的,沒想到每天都有超多留言在上面,還需要定期拿一些下來才不會爆滿。當然也有許多是小孩子的塗鴉,但有更多是許多人看了照片的感動,以及觸發他們想去旅行的動力,每次到展場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去看看留言板區多了什麼有趣的留言,像是回到小時候的一種遊戲,每每看了都覺得溫馨。

(留言板區每天都滿滿的)

(留言板區每天都滿滿的)

(許多人提到看了照片想去旅行)

(許多人提到看了照片想去旅行)

(照片居然給人力量!看到好感動~)

(照片居然給人力量!看到好感動~)

收獲滿滿的,更有勇氣繼續新的冒險!

三周多的時間過得好快,展覽最後一天要關燈時居然有點想哭,好像一個家要被收走了。這個空間雖然很小,但居然可以在這個月裡凝聚了這麼多故事與回憶,見了好多朋友,聊了好多想法。像是一層層的洋蔥,裡面一層回憶是過去的旅行,現在外面又包了新的一層回憶,是這個展覽,也許之後還會有新的一層繼續包裹著。從當初一個小小的「策展」心願,一路走來展開成這樣一個飽滿的記憶,真的很開心與感激。這也給了我很多繼續冒險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看了好多朋友,滿滿的回憶)

(看了好多朋友,滿滿的回憶)

(策展人與攝影師,下台一鞠躬)

(策展人與攝影師,下台一鞠躬)

進入底片相機的世界

雖然是個電影製片,但其實我很少碰攝影機,通常都是導演在負責。為什麼最近會突然開始拍底片呢?這是一種緣分我覺得,一個對的timing來了的時候,就是好好地與它相遇與相處。

Lomography 的 Simple Use

這一切好像是從2018年底路過東區買了一台lomography 的 Simple Use傻瓜相機開始的。其實一直有一台拍立得,所以對底片總是有點好奇,他基本上就像一台拋棄式的傻瓜相機,但其實是可以重複使用的,閃光燈需要按右下方那個按鈕充電才能使用,沒電時要換電池,閃光燈還可以套用三種顏色的色片(但我發現套用色片後會讓畫面變得很暗,所以後來很少用)。第一卷底片我太捨不得拍,很珍貴地拍了三個月才拍完,沖洗出來的結果雖然成功率不高,但卻讓我異常興奮!有幾張的顏色與顆粒都好好看,就這樣開啟我對底片機的興趣,決定來好好玩一下~

Lomography Simple Use

Lomography Simple Use

Lomography Simple Use + iso 400 fillm

Lomography Simple Use + iso 400 fillm

拍底片的過程中也發現,我們平常都太依賴數位,那種立即可以看到成像的習慣,好像沒有很珍惜。像這種拍了一整卷後隔幾天才能看到照片成果,當下的瞬間被存進底片你只能事後回味,像是拍了一整天的電影要看毛片回顧才知道拍了什麼,真的很像釀酒,洗照片的時候都很期待看到自己到底釀了什麼。也因為底片機,開始對平常很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細節感興趣,會好奇這樣一成不變的隨性,透過底片會被改造出什麼感覺來。幾次拍出來的效果讓人驚艷!也就更一發不可收拾的捕捉這種不做作的生活感。

舅媽的 OTTIMO 底片相機

Lomography 的simple use還是太傻瓜,想買一台新的。在買之前我挖出舅媽的舊底片相機OTTIMO,測試一下是否可以用,發現不但可以用,拍出來還很有感覺,讓我更篤定要找台好看的底片相機來玩了!但OTTIMO太厚,不好攜帶。不過以一台很久沒用的底片相機來說,它的成像效果其實相當不錯!

舅媽的OTTIMO底片相機

舅媽的OTTIMO底片相機

OTTIMO + Fujifilm Xtra 400

OTTIMO + Fujifilm Xtra 400

阿公的老 Canon 底片相機

探索過程中還找到之前被拿來當電影道具的阿公老相機,打開裡面居然有一捲拍完的底片!於是拿去洗洗看。果真都發霉了,但洗出非常奇幻的顏色,唯一清楚的那張看起來是瀑布,流動的水疑似有慢曝?超有夢境的感覺!讓我聯想到David Lynch的電影 Blue Velvet (藍絲絨),虛幻與真相的扭曲。但因為這台要重新處理過才能使用,所以我沒有裝新底片來拍,還是把它當古董收藏就好。

阿公的老Canon相機

阿公的老Canon相機

奇幻的瀑布照

奇幻的瀑布照

二手的 Konica C35 EF 底片相機

在底片超級迷人,在研究一陣子後入手了一台二手底片機,Konica C35 EF, 1975年推出,是世界上第一檯有內建閃光燈的相機!就是底下Andy Warhol右手那台!超喜歡~可以跟偶像用同一款相機就覺得興奮,重點是不貴,我買的是二手的復古機也才2700元。閃光燈很可愛,使用的時候要把左半邊彈上去。卷片的轉鈕非常帥氣,喀喀喀的捲片聲很療癒!有了它,2019的農曆過年不再無聊,像多了個「回憶收納機」(聽起來好像小叮噹口袋裡的法寶之一),愛不釋手的很快就拍完三捲,反而手機照片少了很多。其實不會太急著想看結果,覺得回憶被妥善保管著,在黑暗中鎖好。

Andy Warhol與他的相機們

Andy Warhol與他的相機們

我的 Konica C35EF 以及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的書《心靈之眼》

我的 Konica C35EF 以及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的書《心靈之眼》

現在在嘗試一些不同的底片品牌,Fujifilm Xtra 400跟 Kodak UltraMax 400,Fujifilm就是最常見的iso 400,目前我比較喜歡 Kodak UltraMax 400 的顏色呈現,而且重點是我之前剪接電影《時光》時所用的調色設定,就是Kodak UltraMax 400!讓我覺得用它拍照像在重拍我的電影一樣~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KonicaC35EF + Fujifilm Xtra 400

KonicaC35EF + Fujifilm Xtra 400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現代新聞攝影之父)曾說過:

「攝影師所能展現的不過就是時鐘的指針,但他選擇了屬於自己的瞬間。」

看到這句話非常有感覺,故事每天都在身邊發生,取景是種選擇,按下快門是一種對那個瞬間的致敬!

(底下這張照片剛好很符合布列松的這句話。它也是一張很漂亮的燒片頭~)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影子與它的影子

 
42745758_10217291565423485_1314913184087277568_n.jpg
 

前幾天去看了北美館的馬格利特影像展,展出René Magritte許多未公開的攝影原件及家庭影片,揭露馬格利特於日常生活及創作過程中的真實面向。我覺得非常好看!原本只知道他的《戴黑帽的男人》以及他的超現實風格,這次的展覽令我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他太太Georgette Magritte,出現在他很多作品裡。

這張自拍照是整個展覽裡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迷人的一張,叫做L'ombre et son ombre (The Shadow and Its Shadow)。René Magritte站在妻子身後若隱若現,兩人臉龐快合而為一,眼睛幾乎重疊,他像她的影子,又或者她是影子的影子...

伴侶的關係有時候像是主體與影子的關係,有時候你是主體我是影子,有時候對調。像是一種合作關係,或者互補的角度。像是一種跳舞,愛情有時候就是一種重心的擺盪。如果兩人都是主體,也許會太過自我而無法融合;兩人都是影子也會太過平淡。

René Magritte的畫作很常會先請妻子作model拍下來之後再行作畫,通常畫的主題會變的很抽象,所以很多攝影照有一種滑稽,但帶著trust。神秘卻又和諧。René Magritte曾說過: "The mind loves the unknown. It loves images whose meaning is unknown...since the meaning of the mind itself is unknown." 我們的心像畫一樣未知,它吸引人,因為未知沒有標準答案。

推薦大家去看!另外在看的時候一直想到 The Thomas Crown Affair(偷天遊戲)這部電影,黑帽人好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