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孩的相處,關鍵字是「信任」

哈囉大家好,這集我想來聊聊跟小孩的相處,最近有一些小心得,關於「信任」。好像很少人聊小孩的時候會聊到信任,通常是在聊伴侶或朋友或工作夥伴時才會聊到信任。但我想聊聊我跟孩子之間的信任,因為我覺得這是我最近在跟我小孩相處時,有體悟到的一些心得。

我不是親子教養專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也算是很隨性的媽媽,沒有很多嚴格的規矩,只有一些很基本的原則這樣,那我只是在過程中我會一直去觀察很多事情,去想一下原因,去學習怎樣可以做更好。

分享幾個我跟孩子的真實信任故事:
*戒尿布
*吃飽沒?
*穿外套
*挑幾個玩具
*溜滑梯回家時刻大考驗
*吃完餅乾洗盤子?
*洗澡時間到了!

過程中發現很多書籍很好用,推薦羅寶鴻老師《安定教養學》、書《我可能錯了》、繪本《說到做到》。希望我跟孩子之間的信任故事有幫助到你。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s給我五星好評。有任何想法或回饋,或者有任何問題想問我的,都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喔: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4ler1703od01wve503djo7/comments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給我五星好評,那我們下次見嚕,掰~

Podcast 爸媽創作不打烊 EP08 收聽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725220849?i=1000659214226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dZrS8F98ehhWdVp50vHW4

怎樣給小孩學英文?

如何讓小孩學好英文一直是很多爸媽煩惱的問題,是不是該送小孩去全美語幼兒園?還是找個外國人家教?到底該如何看待學英文這件事情?

這集加入了孩子的爸爸 - 牧民,他的超流利英文是怎麼來的?來聽聽我們討論底下常見問題: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要如何用英文順暢地與外國人溝通?
*如果從國外回台,如何繼續維持英文能力?
*英文是學科,還是生活工具?
*去全美語幼兒園就解決所有問題?
*要如何營造快樂學英文的環境?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s給我五星好評。有任何想法或回饋,或者有任何問題想問我的,都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喔: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4ler1703od01wve503djo7/comments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給我五星好評,那我們下次見嚕,掰~

Podcast 爸媽創作不打烊 EP07 收聽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s: apple.co/4atpxJ5

Spotify: spoti.fi/44Qxh6K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一本每個爸媽都應該看的書~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自己感觸很多,雖然這本書它的副標題是「寫給年輕的你」,就是說它其實算是寫給孩子或年輕人看的,不是那種我們常看到的寫給爸媽看的育兒書籍,但我覺得這本書用爸媽的角度看收穫更多。書的標題是《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書封面有一句話說: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為什麼我覺得它很適合爸媽看,因為它裡面回答了很多很好的問題,比如說「唸書到底為了什麼?」、「唸這些書沒用我幹嘛要唸這些?」、「工作又是為了什麼?」、「興趣能當飯吃嗎?」、「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從以前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問過這些問題,然後當時的爸媽或其他大人並沒有給我們很好的答案,而現在我們做爸媽了,也許也沒辦法有很好的答案。於是作者惠貞試著用她理解的想法來告訴我們。我跟先生因工作關係認識惠貞,一直是個我們非常尊敬的前輩,她跟她女兒的相處也非常特別,很像一對姐妹,或像是很親密的好朋友一樣,真的很難得。

所以我就想說來分享幾個我在書中看到的心得:
*唸書是為了什麼?
*念什麼科系很重要嗎?
興趣真的不能當飯吃嗎?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當孩子的朋友

書名:《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作者:李惠貞,出版界資深工作者,《Shopping Design》前總編輯。「獨角獸計畫」及「工作相談室」經營者。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2021年和女兒合著《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

總之這本書真的有很多很棒的觀念,而且這本書很短,作者惠貞的文字很美很好懂,真的很推薦大家可以來閱讀這本很優美的書。有任何想法或回饋,或者有任何問題想問我的,都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喔: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4ler1703od01wve503djo7/comments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s給我五星好評,會幫助我更有信心往前走喔,那我們下次見嚕,掰~

Podcast 爸媽創作不打烊 EP06 收聽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 apple.co/3QNTaOr

Spotify: spoti.fi/3QUtZKa

KKBOX: bit.ly/KKBOXep06

真的能不用3C育兒嗎?

前幾天聽了 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受訪的某一集podcast, 他提到為什麼想提倡看書,在這個TikTok短影音盛行的現在,大家所吸收的內容形式越來越短,注意力也越來越短,書相對是比較長的內容形式,而這是值得被呵護的一種媒介,不管你是看實體書還是電子書。

Jeff Bezos在訪談中也提到:

"We humans co-evolve with our tools. We change our tools, and then our tools change us. Lately, networked tools such as computers, phones have shifted us more toward information snacking, toward shorter attention spans."(我們人類與所開發的工具共同演化。我們改變我們的工具,然後我們的工具改變我們。最近,像電腦、手機這樣的網絡工具使我們更傾向於資訊片段化,更注重短暫的注意力。)

這似乎是個老掉牙的說法,我們生活中已經無法沒有手機(包含我自己),似乎一直妖魔化手機也不是辦法,而且手機確實有幫助到我們生活的部分。但對於中毒未深的小小孩,也許真的是越晚開始越好,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做的事情,延後小孩使用3C的時間。我不會說"禁止",因為我知道這無法禁止,越嚴厲的禁止只會更想看。在他尚未能理性溝通前,我想做到的就是「不依賴」。

要開源節流:不使用3C只是「節流」,去營造許多比3C更好玩的事物才能「開源」

網路上常看一些爸媽說:「這年代怎麼可能不使用3C育兒?」常常在餐廳看到小孩吃飯的時候,爸媽在前面架著一台手機或iPad,我非常非常可以理解這樣小孩真的會很乖,爸媽可以輕鬆好好吃一頓飯,我也不怪這些爸媽,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盡力了。之前孩子鬧的時候,也偶而會使出殺手鐧拿出手機,但即使只有幾次,就發現孩子開始有一點在依賴它,就讓我驚覺這樣不行,開始想其他方式轉移小孩注意力,比如說帶畫本、帶一些小玩具車車、陪他聊天、陪他玩剪刀石頭布、甚至要發揮創意就地取材,拿紙巾摺個紙飛機之類的...

這樣努力下來,有時候覺得累,或抓不住孩子,但大部分的時候,孩子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完全不會想跟我要手機,因為當「看手機」這件事不是個選項時,孩子會發展出他自己打發時間的方式!當然通常這時候大人也是沒有在滑手機的,大家就是聊天或者專心吃飯,這才是一家人一起吃飯該有的狀態。

這件事我一開始只覺得沒有依賴手機吃飯很好,但慢慢察覺它在其他事情上也深深地影響著小孩的專注力。舉個最近的例子:

上禮拜我們到Ikea去逛逛,因為大人需要挑選物品,所以我就帶著三歲的兒子到兒童區看看有沒有玩具可以玩,到了Ikea兒童區,在玩具廚房那裡可以玩,有擺出一在玩具食物與餐具,其他像積木火車區也有零星火車可以玩,兒子很快就選擇要待在廚房區玩烹飪。我猜想他可能會玩個幾分鐘就跑去玩積木火車,但令我訝異的是他居然在廚房區專心玩了快半小時,玩到我們要離開了才結束。過程中一直有些其他孩子過來一起玩,但都是這裡摸摸那裡看看之後說一句「好無聊喔」就走開了。我觀察兒子在玩的過程,有一種很隨性的專心,他很沈浸在自己的烹飪世界裡的,但也不會到完全不理你,我還是可以跟他互動。即便擺在那裡的玩具不多,但他會每個都拿起來研究一下,烹煮食物或假裝清洗餐具,或開發一些自己的新玩法。反觀其他很快就覺得無聊的孩子,我觀察到他們轉頭常就是找媽媽要手機,想玩手機或想看影片。

同場加映(左圖),也是上週去牙醫塗氟,在診所內等了45分鐘,他全程玩診所沙發上的看診玩具,看完牙齒還疑似想要繼續留下來玩?!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我們到台東玩,從台北坐到台東的火車大約是4個半小時左右,要如何讓孩子在4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中上不要吵鬧,真的是很考驗媽媽的智慧啊~過程中會盡量鼓勵他睡一下,但就算睡個一個多小時,還是有2~3小時是活野獸的狀態,當時包包裡帶了兩包零食、水果、3台小車車、跟小畫版,活像個行動幼兒園!滿佩服孩子的意志力,過程中居然真的不吵不鬧、睡起來吃吃喝喝玩玩,4個半小時順利下莊,來回9個小時居然都沒搬出手機或平板!

也許在他慢慢長大之後,手機就會侵入他的生活了,也許之後我也無法輕易做到沒有3C育兒,但在這道防線還可以守住之前,我希望可以讓他能不受污染的開心多玩幾年~

育兒三年多完成三部電影長片!製片兼剪接的育兒工作筆記

之前有跟大家提到,我的工作是製片兼剪接師,我在懷孕到育兒到孩子現在三歲多,三年多完成三部電影長片,很多也是自由工作者的朋友都好奇我們是怎麼辦到的,這也是我當初開這個podcast的原因,就是想分享育兒同時還是可以完成你想做的事情,不會讓育兒阻礙了自己的工作發展。

今年奧斯卡剛好在這禮拜一落幕,《Oppenheimer 奧本海默》抱走超多獎項,Christopher Nolan (克里斯多福·諾蘭)入圍好多次奧斯卡今年終於得到最佳導演,而《奧本海默》也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是電影製片上台領獎的,上台領獎的Emma Thomas是一個女製片,同時也是諾蘭導演的太太。導演在感謝團隊時,也不忘感謝太太是「我們所有電影和我們所有孩子的製作人~」

這件事非常感動我,因為身為同樣是導演太太跟孩子的媽又同時是電影製片,這樣多重身份要如何兼顧,真的需要智慧。我還比她多一個身份,就是我同時也是我們每部電影的剪接師。我之前常開玩笑說,大家都說懷孕時不要拿剪刀,但我拿剪刀剪接了9個月。大家可能不知道一般電影製作需要多久,通常電影前置作業可能就要個好幾年,拍攝也要個半年一年,剪接更不用說,也是半年一年跑不掉,還要加上後續的放映發行,一部片的生命週期,可能抓個兩到三年已經算是很快的了,而我們三年內完成了三部長片,每部片都是有入圍一些國際影展獎項,有公開放映迴響很好,MOD以及一些台灣平台都是看得到的。如果不看我們育兒的部分,光一般沒生小孩的人,這樣的工作進度也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務。那我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內容關鍵字摘錄:
*見縫插針工作時刻表
*少量多餐切小塊
*不要每日進度,改每週進度
*不是做得快,而是做的少
*工作需要斷捨離
*留白其實是加速器
*學會放手,放下Mom guilt(媽媽內疚)

我們其實也都還在學習,所以這些心得是我目前整理出來的,希望有幫助到可能整在想要邊育兒邊工作的你。有任何想法或回饋,或者有任何問題想問我的,都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喔: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4ler1703od01wve503djo7/comments

喜歡我的節目的話,請在Apple podcast給我五星好評,會幫助我更有信心往前走喔,那我們下次見嚕,掰~

Podcast 爸媽創作不打烊 EP05 收聽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 apple.co/4a0WWLZ

Spotify: spoti.fi/4a0ahnw

KKBOX: bit.ly/KKBOXep05

每天需要有小贏 small wins

今年八月,小孩滿三歲終於要上幼兒園了,從原本的私幼,後來公幼備取上又轉到了公幼,小孩重新適應,病毒碼重來,一人生病全家奉陪。媽媽也需要重新適應新學校新老師,總之八月就在一片混亂中直接滑入了九月。再加上八月是我們今年工作最忙的一個月,推出新作品上Kickstarter行銷,我還必須處理國際影展與放映版權等事宜,一整個炸開。

回想我的八月,似乎每天都戰戰兢兢地面對生活與工作,常常喘不過氣,覺得自己總是在海平面底下,一直努力浮出水面呼吸,載浮載沉。後來發現原因是我面對一切的態度是:「進行順利是日常,發生問題是扣分」,所以我的分數都是負的,因為我設定的海平面太高。但如果我調整為:「發生問題是日常,進行順利是加分」。即便每天發生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我的分數由負轉正,開始可以在海平面上呼吸。

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好事情都是小贏,每天累積許多小贏,就會覺得生活從扣分變加分。

就像我常跟夥伴討論,你是要人生只能中一次大樂透,還是要每天都能中小樂透?一夕致富感覺好像比較幸運,但我會選每天都中小樂透,因為這樣我每天都有開心的理由,每天都有小確幸。

回到剛剛提到的八月地獄,大部分時間都在扣分跟厭世,後來調整了我的零分基準點(海平面),每天都要找出小贏,而且要celebrate small wins!甚至是很小的、平常不足為奇的小事,都可以是 small wins。這樣去看生活與工作,就加分很多。比如說:

小孩發燒 -> 正常; 去看醫生沒崩潰大哭 -> Small win!

小孩在學校尿濕六件褲子 -> 正常; 幼兒園老師沒打電話來 -> Small win!

重要的email被已讀不回 -> 正常; 有人喜歡我們在做的事情 -> Small win!

搜集這些 small wins 是可以很有趣的,挑戰看看到底可以多 small。這是一種消極嗎?我認為不是,因為我並沒有一直focus在壞事一定會發生,而是調整心態不一直去看壞事,反而多強調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為什麼要生小孩?

 
IMG_4461.jpg
 

寫在兒子即將滿週歲的前夕,回顧一下這一年來的感想。「為什麼要生小孩?」這個在四五年前就一直環繞在心頭的問句,當時找不到讓我下決心的答案,現在有一些體悟是我真實做了媽媽之後才知道的、而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會希望當時有人跟我分享這些東西而不是只有負面的恐嚇,我當時就不會對這個問題這麼茫然。趁記憶猶新把它寫下來,也許可以幫助到現在正在為這個問句苦惱的人。(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沒有猶豫,確定就是不想生或者想生,那也很棒,生小孩本來就是很personal的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你已經有自己想通了的想法很好喔~)

或者另一個更 philosophical 的答案就是,生不生小孩真的不是你能決定的。有個浪漫的說法是baby在天上選擇要來當你們的小孩,就像會去印度旅行的人,不是你自己選擇要去的,是印度選擇了你,你才會成行。感謝兩年前的印度之旅,在恆河邊體驗到生與死的靈性探索,一回台灣後就有了小傢伙。幾乎讓我覺得有點太幸運,好像有人幫我無償解開了這個本來無解的難題,在我還沒搞懂生小孩的意義之前,它就先給了我新生命~

生物本能的純粹喜悅

一年前的此刻我正在醫院待產,克服心理恐懼與生理疼痛之後的誕生,當下真的有難以言喻的感動。一個小人類真的從我的身體裡蹦出來?那大概是我此生最接近”奇蹟”的體驗了。那種從內心漾出來的喜悅,你會覺得自己在天堂。

當然醫生會告訴你說,那是因為在生產後身體產生大量的催產素和多巴胺,於是你會感到快樂。我真心認為,如果能有什麼科技的新發明,能讓人真實經歷一下這個過程,那絕對值回票價的人生體驗~

找回自己的原廠設定

看到小孩從被動躺在床上的嫩嬰,到開始主動展現出自己的個性,那是最pure最純粹真誠的樣子,與生俱來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原廠設定」,會讓你開始好奇,那你自己的原廠設定是什麼?會不會在這些長大過程中,你的原廠設定慢慢被污染了被調整了被社會化了?

生小孩之後,爸媽(爺奶)總是會拿出我們小時候的照片來說,你看嬰兒長得像爸爸像媽媽。看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會驚訝自己小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這麼多煩惱,笑的時候真的是從內心很純粹的開懷笑!其實我們都曾經是這麼天真可愛、療癒了當時父母的小孩。那些原廠設定沒有不見,雖然沒辦法完全reset回到你的嫩嬰時期,但慢慢找回自己最單純的樣子。

給自己幼稚的理由

成人的世界是嚴肅的。但是偶而的幼稚才是健康的。大人的世界需要認真、需要很有效率、需要理性與講理,如果你突然做了個鬼臉或者學動物叫,旁邊的人可能覺得你非常奇怪,甚至覺得你有病。但別裝蒜了,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就是想耍賴一下、想玩耍一下、想孩子氣一下,可是礙於你是個大人於是只好繼續裝矜持。也許那些就是你的原廠設定裡的一部份!有小孩之後,那些耍幼稚的行為就有個合理的理由了。

因為要逗小孩,我發現自己很常在做鬼臉或者發出奇怪的聲音、或假裝驚訝或唱自己發明的歌,把自己帶回小時候的無厘頭,看似幼稚,卻有修護心靈的效果,就像吃糖果一樣有種童年的愉快記憶~

看懂更多電影了

昨天我們重看了電影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希臘時),發現跟八年前看的時候有截然不同的感覺。生小孩之後,真的才看懂那些爸媽角色,就像結婚後才看懂電影中的婚姻劇情,如果沒有在感情裡跌撞過,怎麼拍出誠懇的愛情劇?感覺這可能是身為電影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去充分體驗真實人生,你才有能力去看懂或創作這樣的題材。

跟家人更close

老實說我是在生小孩之後,才有「我擁有一個家」的感覺,家庭的輪廓對我來說才開始顯形。常聽到的一個非洲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一個小孩真的是需要動員整個家庭,這也是我生小孩之後才體會,一個新生命原來可以替一個家庭或家族注入新的活力,家人需要一起幫忙,於是感情通常會變好。(或也是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放大了好與壞)

生活會一直成長

我們自己創業,所以對「小孩不管怎樣都會一直長大」這件事情覺得很厲害。因為創業的工作就是每一步都要自己親力親為,你不成長公司就不會成長。但小孩不是,你不管他他也會自己學會抬頭翻身爬行還有一堆神奇的口技。身邊有個小生命會一直帶給你驚喜,不必自己一直創造精彩來豐富生活,其實是某種放鬆~

多了一個目的去探索世界

跟兒子同天生日的Richard Branson在 7/11 那天完成創新的太空之旅,他在出發前寫了一封給母親的信。他感謝媽媽教會他如何做個冒險家、企業家、與一個更好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在生了小孩之後,生活中的每個經驗,覺得都有個新的意義,就是想分享或教給兒子,想帶給兒子一些很棒的人生態度!以前旅遊世界好像只為了自己,現在的探索世界,似乎更有使命感。會期待跟孩子一起旅行,從他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德國有個童謠好像有句台詞是這樣的:「幸好你出生了,不然我們會想念你!」這句話很弔詭的是,如果沒有出生,怎麼會有想念呢?但經歷過這一趟之後,我感受到這是真的,如果這小傢伙沒有出生,我真的會非常想念他。即便照顧一個小人類還是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如果要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希望可以跟這小傢伙認識,然後一起成長。

親愛的兒子,恭喜你一歲了!我們一起經歷了這神奇的一年,希望你能健康長大,我們一起冒險。未來請多指教啊 :)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Sensory board DIY 感官遊戲板自己做

有個東西一直想幫兒子做很久了,一直找不出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那就來手作吧!

「0-3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每次想到這句話就覺得備感壓力,不想錯過他智力發展的黃金期,但也不想讓他太有壓力的長大,希望他能有個輕鬆愉快的童年。基本上除非真的有用,我是不想給他補一堆才藝班的,想透過多陪他玩、多帶他去戶外探索,我們的生活越豐富,他的感官刺激也就會越多。(想想我們的爸媽在我們三歲前應該也沒給我們做什麼感官刺激,我們不也是長得好好的、智力也不算太低XD…)

一直還沒好好研究很著名的”蒙特梭利 Montessori”教學法,印象中他們在幼兒教育裡很強調「感官」刺激,有五感發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個滿常看到的 Montessori toy 就是 Sensory wall 或 Sensory board.(國外常有人把它釘在牆上,所以才有”Sensory wall”的說法,不過其實做個小小板子好移動,也不需要釘在牆上),Pinterest上可以找到很多靈感,好多國外的強者媽媽做得好漂亮,我走的是「廢物利用」路線,不用花很多錢跟時間,就可以玩玩看。

寶寶感官板材料:

(我的廢物材料都是當天下午在家裡找到的東西,沒有特別去買)

  • 黑色珍珠版 + 一些小塊的厚紙板

  • 下層:毛線 / 不織布 / 長得像餅乾的東西(那其實是一本筆記本的封面,摸起來軟軟的)

  • 中層:髮圈 / 紅豆 / 玻璃紙(抓起來沙沙的)

  • 上層:包水果的包裝 / 泡綿 / 沒用過的菜瓜布

我找到的 Sensory board 參考資料裡有一些是有懸掛機關的,讓寶寶去動手按按鈕、開開門、轉轉門把、綁鞋帶…等等。像這個人做的這樣,好好玩的感覺,等我下次有空再來嘗試~

IMG_3675.jpg

做完板子之後發現有點像我們之前紀錄片 《Design & Thinking 設計與思考》拍過的一家設計公司叫Material Connexion(像左邊那張電影劇照),他們有個很大的library收集各種材料,給工業設計師作靈感參考。他們也是把材料黏貼在板子上,讓設計師現場去觸摸。看起來真的很像!

做完之後就是給兒子來驗收了!看他感覺對上面的東西很好奇,馬上開始”抓”,但媽媽我設定的是”觸摸”XD… 所以開始有些東西被抓起來了,不過也沒關係,不要限制他該怎麼玩,反正也不是花錢買來的玩具,破壞了也不會心痛。

IMG_3678.jpg
IMG_3713.jpg
IMG_3695.jpg
IMG_3736.jpg

是個板子有個好處,就是還可以放平讓他踩,也是腳掌的觸覺刺激!

不過發現他好像還是比較喜歡整個物品拿起來把玩。其實平常就會讓他觸摸各種東西,只要消毒過都會讓他嘗試,但我會儘量在旁邊看著。一些很簡單的觸感球,或是更簡單的在瓶子裡裝紅豆,就可以玩很久了。還有像是我們大人的樂器比如說沙沙鈴,長得像一顆蛋,搖起來有沙沙的聲音,我兒子也很愛。

IMG_3704.jpg
IMG_3707.jpg

網路上常有爸媽拿一般家裡的物品跟玩具做測試,比如說右邊這個影片,發現寶寶每次都選 random objects!(那爸媽花錢買玩具幹嘛XD)其實就是注意安全就好,有些物品比較尖或者很容易誤吞,爸媽在一旁注意就好。讓寶寶接觸各種東西才是最正確的觸感學習。

WFH 在家工作 - 邊育兒邊工作的心得筆記

台灣疫情又開始嚴重起來了,對於原本就是在家工作的我們,似乎影響不大。我們從2015開始就跟同事們執行remote work, 大家在家把工作做完,一個禮拜來開一次會就好,執行到現在真的覺得這是最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之前分享給一些朋友,大家都說太難執行不可能,結果這次的疫情,把大家從不可能瞬間變成可能!

生完小孩從月子中心回到家後,就開始努力想work out一個可以邊在家工作邊育兒的時間安排。經過十個月的實驗截至目前,似乎有一點小心得,也許可以幫助到正在面臨邊工作邊育兒的新手爸媽~其實我是很幸運的,除了身邊有個神隊友之外,婆婆也是神助手,每週大約會給婆婆幫忙顧小孩約兩天,讓爸媽喘口氣,非常有幫助!詢問過身邊在家工作育兒的朋友,幾乎都是有2~3天的時候會找個幫手,家長也好保姆也好,一整天或一個下午都好,適度讓自己放風一下才有辦法讓工作育兒可以兩者都得利,而不是兩敗俱傷。(我的小孩是十個月的寶寶,家裡如果有大一點的孩子的,可能就不適用我這些心得筆記了,但可以跟我分享你們的~)

列出「寶寶時刻表」

雖然寶寶的作息不是完全固定,但應該會有個大略的時間,花個幾天或甚至一兩個禮拜,每天記錄一下寶寶的作息,幾點醒來?幾點吃奶?通常幾點到幾點會睡著?什麼時間點願意自己玩耍一下?這個「寶寶時刻表」會隨著寶寶的成長一直在變,通常幾個月就可能需要重新記錄一次。記錄好寶寶的作息,你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見縫插針」做事情!

以我兒子為例,他目前九個多月,從七個月時我發現有一個大致的規律:他每天大約七點起床,喝完奶之後會回籠睡到八點多,中間就是我的晨間工作開始。九點多到十點多是副食品+玩耍時間,十一點多喝奶,然後幸運的話他會小睡一下讓我吃個午餐,中午休息。下午一點多副食品時間到三點喝完奶,這期間他如果醒著會願意自己玩耍一下,也就是我的工作時間。然後到晚餐六點喝奶之前,他可能會再睡個午覺,我就再擠個工作時間。晚餐後通常會休息陪他玩,然後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晚上九點,因為可以把他抓起來洗澡餵奶哄睡一氣呵成,然後媽媽就收工了。通常如果今天工作效率不佳,可能會趁他睡著後再工作一下,但通常會讓自己休息放鬆,或整理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把工作切割成20~30分鐘可以完成的小區塊

像我剛才分享的我兒子大略作息表,我就會發現通常讓我可以工作的片段時間,每次大概就是20~30分鐘,所以我就必須把我的工作切成我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到一個段落的分量。以往沒有小孩時的to do list,有些工作項目可能需要花到 1~2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都需要切一半或者拆解工作內容。如果有人有在執行「番茄工作法」的人,大概就是一顆番茄的時間~

每日進度,改成訂每週進度

自由工作者常有時候是工作狂,工作進度表總是以「每天」為基準,或甚至是「每小時」。在有小孩之後,訂每天的進度會發現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太多事情會打斷你,你會看著滿滿的to do list開始對自己生氣。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把「每日進度」改成「每週進度」吧!把時間軸放遠,你覺得這一週內你至少要完成什麼?這樣如果今天搞砸了,至少還有明天。育兒過程中常有 good day, bad day, 那些好日子就多做一點,讓比較不順利的日子可以喘口氣。

視訊會議是個挑戰

只能說這個時候有神隊友真好!我需要視訊會議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是幾通電話或者email可以搞定,之前需要視訊的時候,有幾招有用過:先提早把寶寶餵飽哄睡(所以會議時間可以儘量在寶寶睡覺的作息時間左右)、把寶寶抱著一起視訊(這個需要對方的包容體諒)、塞玩具或米餅給寶寶分心,最好用的還是請神隊友把他抱走XD…不過最重要的就是讓meeting有效率或甚至不需要meeting!我們之前在分享 remote work時,常說在公司裡最常讓效率打折扣的事情是兩個 M:Manager跟Meeting。

強迫你停下來

過去一兩個月我發現自己工作時,空下來「想事情」的時間變多了,也因為這樣真的想到了一些不錯的idea,或者反思到不少工作上應該改進的地方。過去沒有這麼多時間想事情,其實很多時候工作就這樣滑過了。

之前一直覺得工作到一半被寶寶打斷很煩,但後來轉個念,其實他是在要我的腦袋空下來想事情!因為寶寶要餵奶要洗澡要哄睡,很多時間其實手在動作但腦袋是可以休息的,真的發現要有足夠的留白,才能有個perspective去檢視自己的工作。

還是要學會放手

最後一點心得還是回到一開始說到的,邊工作邊育兒的媽媽,要有可以丟小孩的勇氣。在自己覺得快喘不過氣的時候,要捨得把小孩交給別人幫忙照顧一下。不管是家人、保姆、或者同是新手爸媽的朋友,平常要有一個「丟小孩清單」,萬一家人不行,可能還有保姆或其他幫手。讓自己放空一個下午也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

這是我目前的一些心得,我知道等他開始會走路了,或者又更長大了,一定會有新的心得筆記。希望自己一直都可以持續work out 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邊工作邊育兒~:D

(下圖為從我的iMac webcam拍的照片,現在的工作桌後面就是寶寶的遊戲地墊,他醒著可以自己玩耍一下的時候,就把他放在裏面讓他自由發揮一下。工作累了一轉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小人類,看他自己玩的很投入的時候, 其實滿療癒的~)

IMG_1994.jpg

壽卡的小故事

有個小故事,一直想分享~

兩年前的現在,剛好我們在單車環島。有一段路我從一開始就很害怕,就是大家公認的大魔王「壽卡」天堂路!來到挑戰的那天,心情已經很緊張了,居然還下大雨,難上加難!37公里的持續上坡,已經快去掉半條命,大雨中終於來到著名的「壽卡鐵馬驛站」,不知道是雨太大還是已經超過下午4:30的關係,驛站沒開,有點失望,但雨勢越來越大,只好趕緊開始往山下騎。原本以為痛苦已經結束,但發現其實痛苦才正要開始。

原來下坡才是真正的大魔王!坡度超陡,加上大雨路滑更加恐怖,還要跟呼嘯而過的大卡車砂石車遊覽車搶道,幾乎是夾縫中求生存,抓煞車抓到手軟。太危險,幾度想放棄,濕冷無比的兩人在路邊攔車想被載下山,唯一有停下的情侶車子太小載不了我們,看著天色越來越暗,再不下山只會更危險,於是兩人只好咬牙死撐繼續滑下山,不時停下來等大卡車先過,9公里左右的下坡,感覺起來像是90公里這麼遠。我印象很深刻終於狼狽到達民宿後,在浴室全身發抖洗澡,覺得自己撿回一條命!

去年兒子誕生。(他很乖地先等爸媽環完島又去完印度回來之後,才來報到。)在滿39週當天去催生,內診與陣痛幸好沒痛太久,來到產程最後階段時,就是要用力把小孩推出來,全身使勁地用力,到後面真的已經快沒力了,很擔心生不出來,全程陪在一旁打氣的隊友,突然說:「都騎過壽卡了,你一定可以的!」瞬間那個奮力爬坡跟驚險下坡的畫面又回來了,對耶我曾經克服過那場戰役,也許現在眼前的push真的不算什麼。於是像是真的被激勵到似的,經過幾次push後,聽到了響亮的哭聲~

雖然事後回想覺得有點好笑,但讓我體會到:

一件事情當下覺得痛苦、甚至是快撐不下的難關,事後會變成另一件事情的救贖。

常在想為何自己的生活總是充滿挑戰?(大部分都是自找的!)有時候當下真的覺得很難或無解,但挑戰過後這些故事都會轉成養分,滋養下一步的前進,更會慶幸自己當時選擇面對挑戰。所謂的「極限運動」並不是真的要做那些高空跳傘或衝浪,而是去挑戰自己內心的害怕,然後跨步走向前。

下一次的台詞可能就會變成:都生過小孩了,有什麼辦不到的?

IMG_2401.JPG

關於「家庭」,我在我的新片裡學到好多好多!新片正在群眾募資,一起來支持~(你贊助電影,我幫你種樹)

一場關係的溫柔革命

總是選擇低調。跟生小孩一樣,生完了才跟大家說。去年我們生了一部片,在聊「關係」!

人家常說,懷孕不能拿剪刀,但我整個孕期都在「拿剪刀」剪接,連生完小孩之後也持續拿剪刀,非常叛逆的媽媽…

134671084_10224439978929355_4372736079473902231_n.jpg

拍完這部片,我終於以某種形式跟媽媽和解了。也跟感情與自我和解了。

這幾年帶著很多問題看書找答案,找到專家訪問,然後再把這趟旅途中所學到的東西,剪成一部片,很像是一個 therapy project~ 看似一部平凡無奇的紀錄片,卻是最personal的探索、最赤裸的對話。也許它可能很小眾很 indie,但它是我覺得到目前為止最 proud 的一部片~

小時候單親,媽媽不會照顧我於是常把我推的很遠,推給奶奶推給阿姨推到寄宿學校,在宿舍蓋棉被啜泣想家於是被迫提早獨立長大。然後時間快轉到結婚後開始硬逼我生小孩,實在不懂一個當初把我推遠的人現在要我生個孫子給她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如果這麼喜歡小孩為何當初不好好照顧我?於是衝突不斷。(後來生小孩是自己的決定,因為我知道必須是自己的決定才對孩子公平。)心中那長久缺乏父母之愛的內在小孩,開始找答案。開始找到某個我可以理解的角度,諒解媽媽~

我們一直藉著關係,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 洪仲清 心理師

很感激過程中訪問到的人,洪仲清心理師、周慕姿心理師、許常德老師、宛縈、阿球、還有 The school of life 的Luke. 像解鎖情緒一樣,把很多內心的疑惑給了方向。(不是給答案,而是給方向!)

「Family」的段落是我整部片最先剪完的,每次重看都還是最喜歡那個段落。記得之前給朋友試映時,看完的人說「我好想把這部片給我媽看!」我大概就知道這段應該是剪對了。當然其他段也是嘔心瀝血的剪完,我的Premiere剪接軟體陪我經歷了孕吐恥骨痛腰酸胎動跟產後哺乳~

這次募資也很任性(哪次不是?),明明就是電影,硬是不給DVD的這個選項,只有數位檔喔,而且你贊助數位檔,還幫你種棵樹(跟這地球也要有好關係),人在台灣還可以在非洲種棵樹是不是很帥?(可能只有我覺得好玩XD...)

總之現在電影正在募資中,目前已經來到 80%了,繼續努力中!預告片請看:(看完要記得幫我分享噢~感謝)

多了一個新身份,成為一名母親!

2020是一個群世界都在變動的一年,在這樣的時間點裡我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晉身成為了一名母親!一切都太不可思議,到現在還是覺得好像一場夢~7/18出生的巨蟹男寶,讓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當我抱著他的時候,總是充滿難以言喻的感動與無比感恩~出生才2430克好迷你,但看到超小隻的他努力吸母奶跟手腳奮力伸展的模樣,每每都讓我無比激動!

 
baby01.jpg
 

其實我不是個一直很想要生小孩的人,也不是堅持childfree的不生族,搖擺不定的自由靈魂,一直在找尋一個理由來選邊走,要生還是不生?卻發現這不是理性分析可以做到的,它需要點任性、magic跟運氣。去年底從印度回來後,當時在恆河Varanasi深刻感受到的生命與靈性,就這樣真真實實的孵化出一個驚喜。這才驚覺原來生命的課題不是我能決定的, I didn’t choose to have a baby, but the baby chose to have me.

9個多月的懷孕,也讓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身體每天都在變化,從一開始有嚇到我的出血,到孕吐脹氣水腫恥骨痛腰酸背痛,到最後階段面對生產痛的恐懼。後期的胎動其實還有點享受,因為那是非常神奇的感覺,肚皮在波浪舞動,好像可以摸到他一樣的跟他互動~

自然產痛的恐懼,讓我後期每天都在跟自己對話鼓勵。提早幾天催生,在天殺痛的內診與陣痛後,佛心的無痛分娩終於發揮作用,產程也意外進展神速,從一指直接開到五指,然後使盡吃奶力地把寶寶生出來,整個過程其實比我預期的快與順利,真的超級感恩~

這幾天跟這小傢伙相處,深刻感受到生小孩不是原本生活的終結,而應該是一種延展,至少截至目前我是這樣感覺的。以前經歷過的人生經驗,現在陪他重新再長大一次,也讓我重新再探索這個世界一次!那些養育小孩的地獄之說,我相信我可以找到方式克服。真心盼望這小傢伙可以健康快樂長大~

baby02.jpg
baby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