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不用3C育兒嗎?

前幾天聽了 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受訪的某一集podcast, 他提到為什麼想提倡看書,在這個TikTok短影音盛行的現在,大家所吸收的內容形式越來越短,注意力也越來越短,書相對是比較長的內容形式,而這是值得被呵護的一種媒介,不管你是看實體書還是電子書。

Jeff Bezos在訪談中也提到:

"We humans co-evolve with our tools. We change our tools, and then our tools change us. Lately, networked tools such as computers, phones have shifted us more toward information snacking, toward shorter attention spans."(我們人類與所開發的工具共同演化。我們改變我們的工具,然後我們的工具改變我們。最近,像電腦、手機這樣的網絡工具使我們更傾向於資訊片段化,更注重短暫的注意力。)

這似乎是個老掉牙的說法,我們生活中已經無法沒有手機(包含我自己),似乎一直妖魔化手機也不是辦法,而且手機確實有幫助到我們生活的部分。但對於中毒未深的小小孩,也許真的是越晚開始越好,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做的事情,延後小孩使用3C的時間。我不會說"禁止",因為我知道這無法禁止,越嚴厲的禁止只會更想看。在他尚未能理性溝通前,我想做到的就是「不依賴」。

要開源節流:不使用3C只是「節流」,去營造許多比3C更好玩的事物才能「開源」

網路上常看一些爸媽說:「這年代怎麼可能不使用3C育兒?」常常在餐廳看到小孩吃飯的時候,爸媽在前面架著一台手機或iPad,我非常非常可以理解這樣小孩真的會很乖,爸媽可以輕鬆好好吃一頓飯,我也不怪這些爸媽,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盡力了。之前孩子鬧的時候,也偶而會使出殺手鐧拿出手機,但即使只有幾次,就發現孩子開始有一點在依賴它,就讓我驚覺這樣不行,開始想其他方式轉移小孩注意力,比如說帶畫本、帶一些小玩具車車、陪他聊天、陪他玩剪刀石頭布、甚至要發揮創意就地取材,拿紙巾摺個紙飛機之類的...

這樣努力下來,有時候覺得累,或抓不住孩子,但大部分的時候,孩子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完全不會想跟我要手機,因為當「看手機」這件事不是個選項時,孩子會發展出他自己打發時間的方式!當然通常這時候大人也是沒有在滑手機的,大家就是聊天或者專心吃飯,這才是一家人一起吃飯該有的狀態。

這件事我一開始只覺得沒有依賴手機吃飯很好,但慢慢察覺它在其他事情上也深深地影響著小孩的專注力。舉個最近的例子:

上禮拜我們到Ikea去逛逛,因為大人需要挑選物品,所以我就帶著三歲的兒子到兒童區看看有沒有玩具可以玩,到了Ikea兒童區,在玩具廚房那裡可以玩,有擺出一在玩具食物與餐具,其他像積木火車區也有零星火車可以玩,兒子很快就選擇要待在廚房區玩烹飪。我猜想他可能會玩個幾分鐘就跑去玩積木火車,但令我訝異的是他居然在廚房區專心玩了快半小時,玩到我們要離開了才結束。過程中一直有些其他孩子過來一起玩,但都是這裡摸摸那裡看看之後說一句「好無聊喔」就走開了。我觀察兒子在玩的過程,有一種很隨性的專心,他很沈浸在自己的烹飪世界裡的,但也不會到完全不理你,我還是可以跟他互動。即便擺在那裡的玩具不多,但他會每個都拿起來研究一下,烹煮食物或假裝清洗餐具,或開發一些自己的新玩法。反觀其他很快就覺得無聊的孩子,我觀察到他們轉頭常就是找媽媽要手機,想玩手機或想看影片。

同場加映(左圖),也是上週去牙醫塗氟,在診所內等了45分鐘,他全程玩診所沙發上的看診玩具,看完牙齒還疑似想要繼續留下來玩?!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我們到台東玩,從台北坐到台東的火車大約是4個半小時左右,要如何讓孩子在4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中上不要吵鬧,真的是很考驗媽媽的智慧啊~過程中會盡量鼓勵他睡一下,但就算睡個一個多小時,還是有2~3小時是活野獸的狀態,當時包包裡帶了兩包零食、水果、3台小車車、跟小畫版,活像個行動幼兒園!滿佩服孩子的意志力,過程中居然真的不吵不鬧、睡起來吃吃喝喝玩玩,4個半小時順利下莊,來回9個小時居然都沒搬出手機或平板!

也許在他慢慢長大之後,手機就會侵入他的生活了,也許之後我也無法輕易做到沒有3C育兒,但在這道防線還可以守住之前,我希望可以讓他能不受污染的開心多玩幾年~

每天需要有小贏 small wins

今年八月,小孩滿三歲終於要上幼兒園了,從原本的私幼,後來公幼備取上又轉到了公幼,小孩重新適應,病毒碼重來,一人生病全家奉陪。媽媽也需要重新適應新學校新老師,總之八月就在一片混亂中直接滑入了九月。再加上八月是我們今年工作最忙的一個月,推出新作品上Kickstarter行銷,我還必須處理國際影展與放映版權等事宜,一整個炸開。

回想我的八月,似乎每天都戰戰兢兢地面對生活與工作,常常喘不過氣,覺得自己總是在海平面底下,一直努力浮出水面呼吸,載浮載沉。後來發現原因是我面對一切的態度是:「進行順利是日常,發生問題是扣分」,所以我的分數都是負的,因為我設定的海平面太高。但如果我調整為:「發生問題是日常,進行順利是加分」。即便每天發生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我的分數由負轉正,開始可以在海平面上呼吸。

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好事情都是小贏,每天累積許多小贏,就會覺得生活從扣分變加分。

就像我常跟夥伴討論,你是要人生只能中一次大樂透,還是要每天都能中小樂透?一夕致富感覺好像比較幸運,但我會選每天都中小樂透,因為這樣我每天都有開心的理由,每天都有小確幸。

回到剛剛提到的八月地獄,大部分時間都在扣分跟厭世,後來調整了我的零分基準點(海平面),每天都要找出小贏,而且要celebrate small wins!甚至是很小的、平常不足為奇的小事,都可以是 small wins。這樣去看生活與工作,就加分很多。比如說:

小孩發燒 -> 正常; 去看醫生沒崩潰大哭 -> Small win!

小孩在學校尿濕六件褲子 -> 正常; 幼兒園老師沒打電話來 -> Small win!

重要的email被已讀不回 -> 正常; 有人喜歡我們在做的事情 -> Small win!

搜集這些 small wins 是可以很有趣的,挑戰看看到底可以多 small。這是一種消極嗎?我認為不是,因為我並沒有一直focus在壞事一定會發生,而是調整心態不一直去看壞事,反而多強調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新創作 - 一部關於記憶的小品電影

今年是我們創業十年,適合來”回憶”,也適合來”忘記”,繼續矇懂地前往下一個十年~

回顧十年我們完成了六部長片(第七部正在剪接產房裡催生中…),對於一個十歲的小公司有這樣的成績,其實還是挺高興的,每部片都像自己的小孩,都很有個性,長成它自己想要的樣子。最近看到一首詩,它在講孩子,我覺得寫得很好,它說:Every children are their own masterpieces. We just have been given the privilege of watching them be the artists.

今年的新創作,叫做《宇宙記憶》,它是一部在探討記憶、存在與自由意志的輕科幻劇情長片。電影故事敘述男女主角在某次宇宙事件中巧遇,敘舊聊起回憶,卻發現兩人對於過去的記憶竟然有不同版本。它是帶有「日常寓意」的電影,在很平凡日常的互動裡,有著更深一層的意涵與對話。

請看預告片:

作獨立電影常是充滿寂寞的,但每次都為了一個小小目標而持續摸黑趕路,就是希望在創作路上可以感動到一些看懂的人,而他們也可以因此啟發去做一些勇敢的事情。Anyway, 歡迎大家來看我們的新電影,有點indie有點art film的小品電影,但裡面有很多我們對此刻人生的思考跟想像,也許給你正在面對的事情有一些insight~

WFH 在家工作 - 邊育兒邊工作的心得筆記

台灣疫情又開始嚴重起來了,對於原本就是在家工作的我們,似乎影響不大。我們從2015開始就跟同事們執行remote work, 大家在家把工作做完,一個禮拜來開一次會就好,執行到現在真的覺得這是最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之前分享給一些朋友,大家都說太難執行不可能,結果這次的疫情,把大家從不可能瞬間變成可能!

生完小孩從月子中心回到家後,就開始努力想work out一個可以邊在家工作邊育兒的時間安排。經過十個月的實驗截至目前,似乎有一點小心得,也許可以幫助到正在面臨邊工作邊育兒的新手爸媽~其實我是很幸運的,除了身邊有個神隊友之外,婆婆也是神助手,每週大約會給婆婆幫忙顧小孩約兩天,讓爸媽喘口氣,非常有幫助!詢問過身邊在家工作育兒的朋友,幾乎都是有2~3天的時候會找個幫手,家長也好保姆也好,一整天或一個下午都好,適度讓自己放風一下才有辦法讓工作育兒可以兩者都得利,而不是兩敗俱傷。(我的小孩是十個月的寶寶,家裡如果有大一點的孩子的,可能就不適用我這些心得筆記了,但可以跟我分享你們的~)

列出「寶寶時刻表」

雖然寶寶的作息不是完全固定,但應該會有個大略的時間,花個幾天或甚至一兩個禮拜,每天記錄一下寶寶的作息,幾點醒來?幾點吃奶?通常幾點到幾點會睡著?什麼時間點願意自己玩耍一下?這個「寶寶時刻表」會隨著寶寶的成長一直在變,通常幾個月就可能需要重新記錄一次。記錄好寶寶的作息,你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見縫插針」做事情!

以我兒子為例,他目前九個多月,從七個月時我發現有一個大致的規律:他每天大約七點起床,喝完奶之後會回籠睡到八點多,中間就是我的晨間工作開始。九點多到十點多是副食品+玩耍時間,十一點多喝奶,然後幸運的話他會小睡一下讓我吃個午餐,中午休息。下午一點多副食品時間到三點喝完奶,這期間他如果醒著會願意自己玩耍一下,也就是我的工作時間。然後到晚餐六點喝奶之前,他可能會再睡個午覺,我就再擠個工作時間。晚餐後通常會休息陪他玩,然後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晚上九點,因為可以把他抓起來洗澡餵奶哄睡一氣呵成,然後媽媽就收工了。通常如果今天工作效率不佳,可能會趁他睡著後再工作一下,但通常會讓自己休息放鬆,或整理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把工作切割成20~30分鐘可以完成的小區塊

像我剛才分享的我兒子大略作息表,我就會發現通常讓我可以工作的片段時間,每次大概就是20~30分鐘,所以我就必須把我的工作切成我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到一個段落的分量。以往沒有小孩時的to do list,有些工作項目可能需要花到 1~2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都需要切一半或者拆解工作內容。如果有人有在執行「番茄工作法」的人,大概就是一顆番茄的時間~

每日進度,改成訂每週進度

自由工作者常有時候是工作狂,工作進度表總是以「每天」為基準,或甚至是「每小時」。在有小孩之後,訂每天的進度會發現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太多事情會打斷你,你會看著滿滿的to do list開始對自己生氣。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把「每日進度」改成「每週進度」吧!把時間軸放遠,你覺得這一週內你至少要完成什麼?這樣如果今天搞砸了,至少還有明天。育兒過程中常有 good day, bad day, 那些好日子就多做一點,讓比較不順利的日子可以喘口氣。

視訊會議是個挑戰

只能說這個時候有神隊友真好!我需要視訊會議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是幾通電話或者email可以搞定,之前需要視訊的時候,有幾招有用過:先提早把寶寶餵飽哄睡(所以會議時間可以儘量在寶寶睡覺的作息時間左右)、把寶寶抱著一起視訊(這個需要對方的包容體諒)、塞玩具或米餅給寶寶分心,最好用的還是請神隊友把他抱走XD…不過最重要的就是讓meeting有效率或甚至不需要meeting!我們之前在分享 remote work時,常說在公司裡最常讓效率打折扣的事情是兩個 M:Manager跟Meeting。

強迫你停下來

過去一兩個月我發現自己工作時,空下來「想事情」的時間變多了,也因為這樣真的想到了一些不錯的idea,或者反思到不少工作上應該改進的地方。過去沒有這麼多時間想事情,其實很多時候工作就這樣滑過了。

之前一直覺得工作到一半被寶寶打斷很煩,但後來轉個念,其實他是在要我的腦袋空下來想事情!因為寶寶要餵奶要洗澡要哄睡,很多時間其實手在動作但腦袋是可以休息的,真的發現要有足夠的留白,才能有個perspective去檢視自己的工作。

還是要學會放手

最後一點心得還是回到一開始說到的,邊工作邊育兒的媽媽,要有可以丟小孩的勇氣。在自己覺得快喘不過氣的時候,要捨得把小孩交給別人幫忙照顧一下。不管是家人、保姆、或者同是新手爸媽的朋友,平常要有一個「丟小孩清單」,萬一家人不行,可能還有保姆或其他幫手。讓自己放空一個下午也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

這是我目前的一些心得,我知道等他開始會走路了,或者又更長大了,一定會有新的心得筆記。希望自己一直都可以持續work out 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邊工作邊育兒~:D

(下圖為從我的iMac webcam拍的照片,現在的工作桌後面就是寶寶的遊戲地墊,他醒著可以自己玩耍一下的時候,就把他放在裏面讓他自由發揮一下。工作累了一轉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小人類,看他自己玩的很投入的時候, 其實滿療癒的~)

IMG_1994.jpg

一場關係的溫柔革命

總是選擇低調。跟生小孩一樣,生完了才跟大家說。去年我們生了一部片,在聊「關係」!

人家常說,懷孕不能拿剪刀,但我整個孕期都在「拿剪刀」剪接,連生完小孩之後也持續拿剪刀,非常叛逆的媽媽…

134671084_10224439978929355_4372736079473902231_n.jpg

拍完這部片,我終於以某種形式跟媽媽和解了。也跟感情與自我和解了。

這幾年帶著很多問題看書找答案,找到專家訪問,然後再把這趟旅途中所學到的東西,剪成一部片,很像是一個 therapy project~ 看似一部平凡無奇的紀錄片,卻是最personal的探索、最赤裸的對話。也許它可能很小眾很 indie,但它是我覺得到目前為止最 proud 的一部片~

小時候單親,媽媽不會照顧我於是常把我推的很遠,推給奶奶推給阿姨推到寄宿學校,在宿舍蓋棉被啜泣想家於是被迫提早獨立長大。然後時間快轉到結婚後開始硬逼我生小孩,實在不懂一個當初把我推遠的人現在要我生個孫子給她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如果這麼喜歡小孩為何當初不好好照顧我?於是衝突不斷。(後來生小孩是自己的決定,因為我知道必須是自己的決定才對孩子公平。)心中那長久缺乏父母之愛的內在小孩,開始找答案。開始找到某個我可以理解的角度,諒解媽媽~

我們一直藉著關係,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 洪仲清 心理師

很感激過程中訪問到的人,洪仲清心理師、周慕姿心理師、許常德老師、宛縈、阿球、還有 The school of life 的Luke. 像解鎖情緒一樣,把很多內心的疑惑給了方向。(不是給答案,而是給方向!)

「Family」的段落是我整部片最先剪完的,每次重看都還是最喜歡那個段落。記得之前給朋友試映時,看完的人說「我好想把這部片給我媽看!」我大概就知道這段應該是剪對了。當然其他段也是嘔心瀝血的剪完,我的Premiere剪接軟體陪我經歷了孕吐恥骨痛腰酸胎動跟產後哺乳~

這次募資也很任性(哪次不是?),明明就是電影,硬是不給DVD的這個選項,只有數位檔喔,而且你贊助數位檔,還幫你種棵樹(跟這地球也要有好關係),人在台灣還可以在非洲種棵樹是不是很帥?(可能只有我覺得好玩XD...)

總之現在電影正在募資中,目前已經來到 80%了,繼續努力中!預告片請看:(看完要記得幫我分享噢~感謝)

二十四分之一的展覽 - 策展初體驗

2019年的8/3~8/25,我跟牧民在台北松菸,策了一個有趣的展覽,名為「二十四分之一」的蔡牧民 個人攝影展。我是策展人,也是身兼數職的把這個展完成,這是一趟令我收獲滿滿感動到現在的人生小成就之一,是一個創作的另一種冒險。已經很久沒寫文清小文案的我,幫這個展寫了個小小介紹:

法國新浪潮導演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說過:「攝影是真理,而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一秒鐘的電影是由二十四張照片組成的,一張攝影照擁有二十四分之一的電影感。按下快門捕捉下那個瞬間,主角轉身延伸出一部電影。從每張照片裡,你看到的劇本故事是什麼?

攝影師蔡牧民,旅遊世界各地累積了很多富有電影感的日常瞬間。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股安靜沈思的氛圍。極簡的光影、幾何的構圖、人物沈浸在當下的思緒中,或轉身或低頭,可以隱約聽到主角欲言又止的獨白,畫面沈靜又富有情緒。留白的對話空間邀請你一起來填進你的想像。

1200X648.jpg

多了一個「策展人」身份

常常會想,除了製片,我還能做什麼?「策展」也是一種producing. 就是去make things happen. 這是一直想嘗試的技能。沒有太遠大要轉行作策展人,比起身邊一些達人我還很嫩,只是給這個興趣一個機會。

今年年初給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做新的事情,於是環了島、開始錄自己的小廣播節目、開使拍了一些新的議題、開始回到寫blog. 把自己打回”零”的狀態,去練自己的厚臉皮。年初其實就看到松菸的策展申請,有點過度單純的想說去申請看看,結果居然過了。感謝導演強大的攝影作品,讓我有機會可以玩策展。

為什麼一直想要玩策展呢?這感覺可以回朔到大學時代,不知道什麼機緣下看到有「百貨公司櫥窗設計師」的這種工作,覺得超級有趣,那時候就想也許未來可以嘗試看看。畢業後開始接觸到各種展覽,發現展覽設計跟櫥窗設計也像,而且可以很有藝術感,沒有太商業化的包袱,於是開始思考有一天可以嘗試看看策一個展的可能性。大概就是玩心太廣,太多想做的事情總是放在心裡,等到有時機降臨,就會放自己去玩一下。

沒有想要重新轉行以策展為業,單純就是一個突破自己的框架,去做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然後華麗轉身,繼續去玩下一個冒險。

(熱騰騰的攝影作品從專業印刷機出爐)

(熱騰騰的攝影作品從專業印刷機出爐)

(店員正專業小心翼翼的裁切)

(店員正專業小心翼翼的裁切)

從展場佈置、印作品、框作品、到設計週邊...樣樣自己來

最頭痛的是要先跟攝影師從他的幾萬張照片裡挑出滿意的十幾張,來做這次展覽的主題。經過一番廝殺之後終於挑出了大概50張,之後就要開始把作品輸出。第一次把照片專業輸出!看似簡單的事情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關乎到照片像素、紙張材質、大小、dpi、裱框等等,印完一大張之後需要再裁切。印出來其實很有成就感,像是當時的感動又再次被放大出來,回憶好像真實到可以摸的到!(但不能摸,因為會留手印在照片上,要戴棉手套才能碰~)框照片的時候,我們用了一些IKEA的相框,其他則是隨著展場的木板佈置掛在上面。但即使像是小事如放入IKEA相框,還是有很多學問,要帶手套不能摸到相紙、框上玻璃不能有雜質污垢、如果相紙比框小要如何置中...每個細節都要把關。

再來是週邊,很喜歡這次攝影展我們設計的周邊,第一次嘗試做攝影的Zine(攝影小誌)以及明信片組。私心而玩了一下平面設計/產品包裝,偶而當回設計師一下還滿有趣的!這次從封面設計做了很不一樣的顏色跟編排嘗試、紙張材質的挑選、印刷、標籤設計(圓角)、字體、留白等 像是跑了一個小小的設計專案,很有成就感。(在攝影展被搶購一空的攝影小誌和明信片,現在可以購買了喔!

(攝影小誌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小誌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明信片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攝影明信片 - 點圖可以直接購買喔!)

當了三天展場工人

看展覽看了這麼久,第一次從無到有重頭把一個展場架起來,原本以為一天就夠了,畢竟五們的展場構想還算簡單,但後來居然搞了我們三天!重沒想過原來軌道燈是直接卡上去的,好多第一次學會的東西,雖然完整的佈完一個展,但感覺自己真的只是學到皮毛而已。

滿多來看展的朋友會問到:這樣在松菸佈展的場地租金是多少?租整個月一定超貴吧?需要付電費嗎?其實這次的展,沒有租金,也不用電費~因為我們不是”租”松菸場地,而是申請上了松菸的一個策展徵選,感謝攝影師的強大作品魅力,很幸運地入選了!能夠免費使用這個空間一個月,只需負擔自己展覽的架設。後來聽說松菸其他場地租金不便宜,才頓時覺得能有這個機會真的好幸運,內心充滿感激。

(佈置中的樣子)

(佈置中的樣子)

(照片固定在風扣板上後再掛上木板)

(照片固定在風扣板上後再掛上木板)

(借來的木箱後來變成很酷的燈箱)

(借來的木箱後來變成很酷的燈箱)

(燈箱片的攝影作品也是要特殊印製的)

(燈箱片的攝影作品也是要特殊印製的)

那...木板跟燈箱怎麼來呢?其實這也要感謝這次松菸策展單位的窗口,他讓我們到松菸的倉庫裡挖寶,借用他們的廢材。展場裡的木板、燈箱、地燈、檯燈、摺疊桌椅,全都是在倉庫裡挖寶借來的...(也需要點厚臉皮哈),重新整理過後賦予新面貌,撤展後還可以繼續留給之後的人。這也算是一種環保策展~

同時體驗了一下「開家店」的感覺,滿有趣的,像個聚集點,把很多朋友或回憶聚集過來,真的能夠理解為什麼開咖啡店是很多人的夢。底下就是佈完的完成品了!還沒開展只好自己先下海充當一下現場觀眾。辛苦了三天終於漂亮現身,好感動啊~

IMG_8473.jpg

開幕小Party

邀請了一些好朋友,在一個週六有點熱的下午,來到這小小的空間一起看看攝影作品,聊旅遊,吃點心。那天好開心,像是小型的同樂會,大家問著這張照片在哪裡拍的?哇怎麼捕捉到那個瞬間?去那個國家好玩嗎?...等等的問題,像是帶我們又重遊了一下這些地方,內心感到充實。

(攝影師開幕致詞)

(攝影師開幕致詞)

(展區小小的很快就擠滿了人)

(展區小小的很快就擠滿了人)

(第一次收到這種開幕花籃)

(第一次收到這種開幕花籃)

(開幕那天穿了自以為很有策展人fu的全身黑)

(開幕那天穿了自以為很有策展人fu的全身黑)

展場現場我們有設了一塊留言板區,當時構想時只覺得很想知道大家看完照片有什麼感覺,但可能會很冷清之類的,沒想到每天都有超多留言在上面,還需要定期拿一些下來才不會爆滿。當然也有許多是小孩子的塗鴉,但有更多是許多人看了照片的感動,以及觸發他們想去旅行的動力,每次到展場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去看看留言板區多了什麼有趣的留言,像是回到小時候的一種遊戲,每每看了都覺得溫馨。

(留言板區每天都滿滿的)

(留言板區每天都滿滿的)

(許多人提到看了照片想去旅行)

(許多人提到看了照片想去旅行)

(照片居然給人力量!看到好感動~)

(照片居然給人力量!看到好感動~)

收獲滿滿的,更有勇氣繼續新的冒險!

三周多的時間過得好快,展覽最後一天要關燈時居然有點想哭,好像一個家要被收走了。這個空間雖然很小,但居然可以在這個月裡凝聚了這麼多故事與回憶,見了好多朋友,聊了好多想法。像是一層層的洋蔥,裡面一層回憶是過去的旅行,現在外面又包了新的一層回憶,是這個展覽,也許之後還會有新的一層繼續包裹著。從當初一個小小的「策展」心願,一路走來展開成這樣一個飽滿的記憶,真的很開心與感激。這也給了我很多繼續冒險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看了好多朋友,滿滿的回憶)

(看了好多朋友,滿滿的回憶)

(策展人與攝影師,下台一鞠躬)

(策展人與攝影師,下台一鞠躬)

重新對話 Podcast 第三集 - 如何找到新的靈感火花?/訪問胭脂創辦人

有點想換個跑道、開個人生新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轉彎需要新動力,要怎樣找到那個火花呢?

這集我們訪談到了胭脂創辦人Sharon,17分鐘左右,聊聊當初Sharon如何從財經上班族的工作,轉行做起植栽設計師,後來又創了一個西的品牌叫做「胭脂」,做起食物設計。Sharon是我們因拍電影而認識到的好朋友,她經營的品牌總讓人愛不釋手、既文青又療癒,她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創業火花?生活中什麼東西對她來說是重要的呢?

歡迎分享你聽完的想法給我們,也歡迎 follow 訂閱我們的 Podcast 平台,一有新集就可以搶先聽!

重新對話 Podcast 第二集 - 聊「生活或工作如何有進展」

隔了一陣子終於推出第二集了!這集一樣是20幾分鐘,聊一些工作或生活上滿常會問自己的問題。中間還無心講了聽起來像髒話的字,好好笑🤣。總之是個輕鬆的對談,聊完自己也好像獲得一些新的答案...

Re:Create也是這次新想出來的Podcast名稱, 測試看看。Recreate指的是"再創造",而 Re: 有 regarding”關於”的意思。(自己私心覺得也有Reply或Record的意思)這個Podcast就是想聊「關於獨立創意工作者的每個面向」,似乎很少有人好好聊過這件事情。也許你本身是獨立創作者,或者你對這樣的工作有興趣,希望都可以給一些insight. 我也重新解釋了一下什麼是Podcast, 其實真正的Podcast是要需要在iTunes上收聽的,希望很快我們就可以有一個真正的Podcast channel了~

歡迎分享你聽完的想法給我們,也歡迎 follow 訂閱我們的 Podcast 平台,一有新集就可以搶先聽!

情緒低落時,你需要一個ABS清單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睡得很飽,卻提不起勁,只想懶懶躺在沙發上。生活上或工作上發生一些小事讓你煩心,其實也不是很嚴重的大事,卻讓你完全不想面對,沒有動力改變什麼。心情低落,任何事都興趣缺缺。原本該做的工作不斷延後,如果你是上班族,可能還是得必須拖著身體去上班,但如果你是自由創業者,或遠端在家工作者,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時,你可能就會開始擺爛。

什麼事情都不做的後果,就是當情緒慢慢回溫後,會被「罪惡感」襲擊。因為剛剛那些時間被無意義的浪費掉了,不但自己沒有完成任何事情,還因為窩在沙發上吃零食追劇而胖了兩公斤!然後原本快要好起來的情緒,又再度因為生自己的氣而低落起來,根本就是個惡性循環。

前陣子新聞在報導關於108年元旦起的新款機車都要加裝ABS,我不是機車迷,但看到新聞介紹ABS系統的原理,突然覺得它好像可以用在生活上!什麼是機車的ABS系統呢?它叫做”防鎖死煞車系統”,如果沒有它,當機車騎士遇到突發狀況時,通常會瞬間緊急煞車,把輪胎鎖死,整台車會失控打滑,導致常見的「犁田」~有了ABS,它不會把輪胎鎖死,輪胎還是可以控制,即使減速,但你不會整個失控打滑。

情緒減速沒關係,但情緒打滑會傷及無辜

於是我回想一下,的確有時候當我情緒低落時,讓自己去做一些小事情,不要完全煞車鎖死,好像真的對自己的情緒有幫助,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因為完成一些小小事情,還是有一點點的往前滑行,時間沒有全被浪費掉,就不會那麼有罪惡感。這些小小事情就可以是我情緒低落時的「ABS清單」!它可以真的非常小,做起來不會太費力,甚至不太需要動腦,把自己開成「自動駕駛」模式也能完成,比如說:泡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聽一集Podcast、整理錢包裡的發票或上一期的發票對獎、幫陽台的花澆水除草、挑出一些不要的書拿去二手書店賣掉、或者分類整理一下桌面 (Both 實體桌面 and 電腦桌面)…等等。

獨一無二的ABS清單,重點要有小小成就感

每個人的ABS清單真的都不一樣,像我情緒低落時,會開始打掃,或者打包一些我們線上商店的出貨包裹 (既然提到了就進來逛一下XD),或者做一些平常工作清單上未完成的一些小task。所以說平常你就可以常常留意,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其實很無腦很放空,可以記下來或者刻意「留」下來給情緒低落時來做。但這個清單最好不要是「打個電動」或者「訂Pizza來大吃」等之類的耍廢行為,因為雖然那些也會療癒心情,但結束後只會有更深的罪惡感,對情緒低落沒有幫助,ABS清單的重點就是要帶來小小成就感。

情緒低落可怕的地方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你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用ABS清單一點一點的拾回自己的控制力,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不是情緒。

我是剪接師,我是女生

 
_MG_0264 2.JPG
 

剪接,是電影創作裡,聽起來是個很不性感的一個工作。 「導演」聽起來很性感, 「攝影師」聽起來很藝術, 「編劇」聽起來超文青, 「剪接師」是什麼啊?

我參與了四部長片的剪接:Design & Thinking 設計與思考》、《Maker 自造世代》、《Hanzi 漢字》、《Paradoxical 時光。這四部片我是製作人兼剪接師,本身是個女生。這篇的目的並不是什麼要宣揚女性主義的論述,只是想分享我身為一個女剪接師的一些想法,跟心路歷程。

男性為重的電影行業

電影之所以被稱為電影工業,就是其實拍電影真的有時候就像工業一樣,光鮮亮麗的背後,是辛苦扛攝影機、架燈、搬運器材的粗工。也因為這樣,在台灣的影視業工作者,絕大多數是男性,甚至常是抽煙嚼檳榔的大叔。(因為在台灣拍電影常常超時工作,所以可能會需要抽煙嚼檳榔來提振精神)這個現象在國外其實不多見,國外有健全的工會體制,很少超時工作,所以在國外的拍片現場,男女比例是比較均衡一些的。在台灣,在片場的女生除了外表姣好的女演員之外,其餘的應該都被當男的來用

大家可能不曉得,其實最早時候的剪接師,都是女人!因為當時覺得那是個「整理」膠卷的工作,那種感覺很像,男人外出辛苦拍片,獵捕了很多 ”Footage” 帶回來給女人做料理,剪出一部電影。其實現在好萊塢還是有很多知名的剪接師是女生,比如說之前很紅的電影「華爾街之狼」的剪接師 –Thelma Schoonmaker,就是一位女性,跟導演合作了近 50 年。(很難想像這麼男性的電影,是出自一位女剪接師之手。)

 
(照片出處:Wall Street Journal)

(照片出處:Wall Street Journal)

 

嘗試後逐漸找到自己的位子

我本來在國外念的是廣告所,不是電影相關。第一次到片場幫忙,是從 Craft Service 小妹開始的。Craft Service 就是片場上的食物服務與點心提供,簡單來說就是個咖啡小妹。後來開始幫忙服裝道具準備、場景設計、錄音人員,也當作很 Man 的 Boom Operator,手要高舉著 Boom 來錄音,根本就是在練臂力啊!我也作過第二攝影師,但認知到攝影真的不是我的專長,總是少了顆攝影細胞,有自知之明因此就鮮少掌鏡了。直到後來在學校裡拿了一堂剪接課,開始做剪接師之後,我終於找到自己在影像創作裡的位子。

一般人沒人理解,大部份的電影創作少有人重視剪接,認為剪接師應該就是「把演員吃螺絲的地方剪掉罷了吧?」,其實不然,但教電影的總是focus多在導演或攝影師,在講剪接的書也少之又少,感覺是個完全沒藝術感的後製工作,到底有何魅力?對我來說,剪接是影像的再次創作,我可以擁有電影最終的決定權,每個人的辛苦工作,需要仰賴我的詮釋,需要透過我的雙手,他們的想法才得以實現。

好的剪接還可以拯救一部電影。遇過很多次拍攝的時候狀況很差,或者演員始終沒有演到位,但最後都可以透過剪接,把一個故事完整講完,天衣無縫。剪接甚至還有很深的哲學及心理學的道理在背後,有很多影像呈現的手法,其實是很潛意識地帶領觀眾進入電影的世界。就像被很多剪接師視為聖經的 ”In the Blink of an Eye“ 這本書中所教的,剪與不剪之間有很多深沈的意涵。

你就是自己的人生剪接師

從電鍋廣告、烹飪節目,剪到樂團 MV、產品廣告、設計公司形象短片,再一路剪到現在的長紀錄片。

無數次的練習,還要經常面對客戶的反覆修改,我的剪接生涯中,累積的除了經驗,還有耐心,跟龐大資料處理的能力,但還是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像這次參與電影 Maker《自造世代》的剪接,要感謝導演不斷刺激思考跟逼迫創新,讓我嘗試了很多新的剪接節奏與敘事手法,越剪越覺得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還有好多要學。

很慶幸我是自己創業,所以我可以決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因為不滿於台灣一般超時工作的惡性循環,於是在我們公司,徵人條件裡總是寫著「不抽煙、不嚼檳榔」者佳,常有朋友以為我們在徵卡車司機。這也讓我們雖是個影像公司,但片場裡大部分都是女生!沒有朝九晚五,我們採用 Remote work, 自己安排工作時間。我很慶幸可以在這樣的一個公司當剪接師,剪我喜歡的作品。這其實沒有好壞對錯,因為一定有需要妥協的時候,之前導演也分享過關於「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生也可以剪接。作剪接久了,有時候會用剪接的眼睛去看世界。有一部電影叫「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羅賓威廉斯飾演最頂尖的生命剪接師,幫人剪輯他們的回憶。你想要怎樣的人生,最後大家會怎麼記得你,其實你自己就是剪接師。

我應該會繼續做剪接,或開始從指導的角色去做。也許未來會嘗試剪接劇情長片。就像紀錄片 Maker 裏面的有一個小女生講的,誰說女生只能做 Fashion Designer 或一些偏女性的工作?女生也可以是個自造者、科學家或發明家。我喜歡我的工作,我是個剪接師,我是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