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生小孩?

 
IMG_4461.jpg
 

寫在兒子即將滿週歲的前夕,回顧一下這一年來的感想。「為什麼要生小孩?」這個在四五年前就一直環繞在心頭的問句,當時找不到讓我下決心的答案,現在有一些體悟是我真實做了媽媽之後才知道的、而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會希望當時有人跟我分享這些東西而不是只有負面的恐嚇,我當時就不會對這個問題這麼茫然。趁記憶猶新把它寫下來,也許可以幫助到現在正在為這個問句苦惱的人。(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沒有猶豫,確定就是不想生或者想生,那也很棒,生小孩本來就是很personal的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你已經有自己想通了的想法很好喔~)

或者另一個更 philosophical 的答案就是,生不生小孩真的不是你能決定的。有個浪漫的說法是baby在天上選擇要來當你們的小孩,就像會去印度旅行的人,不是你自己選擇要去的,是印度選擇了你,你才會成行。感謝兩年前的印度之旅,在恆河邊體驗到生與死的靈性探索,一回台灣後就有了小傢伙。幾乎讓我覺得有點太幸運,好像有人幫我無償解開了這個本來無解的難題,在我還沒搞懂生小孩的意義之前,它就先給了我新生命~

生物本能的純粹喜悅

一年前的此刻我正在醫院待產,克服心理恐懼與生理疼痛之後的誕生,當下真的有難以言喻的感動。一個小人類真的從我的身體裡蹦出來?那大概是我此生最接近”奇蹟”的體驗了。那種從內心漾出來的喜悅,你會覺得自己在天堂。

當然醫生會告訴你說,那是因為在生產後身體產生大量的催產素和多巴胺,於是你會感到快樂。我真心認為,如果能有什麼科技的新發明,能讓人真實經歷一下這個過程,那絕對值回票價的人生體驗~

找回自己的原廠設定

看到小孩從被動躺在床上的嫩嬰,到開始主動展現出自己的個性,那是最pure最純粹真誠的樣子,與生俱來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原廠設定」,會讓你開始好奇,那你自己的原廠設定是什麼?會不會在這些長大過程中,你的原廠設定慢慢被污染了被調整了被社會化了?

生小孩之後,爸媽(爺奶)總是會拿出我們小時候的照片來說,你看嬰兒長得像爸爸像媽媽。看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會驚訝自己小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這麼多煩惱,笑的時候真的是從內心很純粹的開懷笑!其實我們都曾經是這麼天真可愛、療癒了當時父母的小孩。那些原廠設定沒有不見,雖然沒辦法完全reset回到你的嫩嬰時期,但慢慢找回自己最單純的樣子。

給自己幼稚的理由

成人的世界是嚴肅的。但是偶而的幼稚才是健康的。大人的世界需要認真、需要很有效率、需要理性與講理,如果你突然做了個鬼臉或者學動物叫,旁邊的人可能覺得你非常奇怪,甚至覺得你有病。但別裝蒜了,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就是想耍賴一下、想玩耍一下、想孩子氣一下,可是礙於你是個大人於是只好繼續裝矜持。也許那些就是你的原廠設定裡的一部份!有小孩之後,那些耍幼稚的行為就有個合理的理由了。

因為要逗小孩,我發現自己很常在做鬼臉或者發出奇怪的聲音、或假裝驚訝或唱自己發明的歌,把自己帶回小時候的無厘頭,看似幼稚,卻有修護心靈的效果,就像吃糖果一樣有種童年的愉快記憶~

看懂更多電影了

昨天我們重看了電影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希臘時),發現跟八年前看的時候有截然不同的感覺。生小孩之後,真的才看懂那些爸媽角色,就像結婚後才看懂電影中的婚姻劇情,如果沒有在感情裡跌撞過,怎麼拍出誠懇的愛情劇?感覺這可能是身為電影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去充分體驗真實人生,你才有能力去看懂或創作這樣的題材。

跟家人更close

老實說我是在生小孩之後,才有「我擁有一個家」的感覺,家庭的輪廓對我來說才開始顯形。常聽到的一個非洲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一個小孩真的是需要動員整個家庭,這也是我生小孩之後才體會,一個新生命原來可以替一個家庭或家族注入新的活力,家人需要一起幫忙,於是感情通常會變好。(或也是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放大了好與壞)

生活會一直成長

我們自己創業,所以對「小孩不管怎樣都會一直長大」這件事情覺得很厲害。因為創業的工作就是每一步都要自己親力親為,你不成長公司就不會成長。但小孩不是,你不管他他也會自己學會抬頭翻身爬行還有一堆神奇的口技。身邊有個小生命會一直帶給你驚喜,不必自己一直創造精彩來豐富生活,其實是某種放鬆~

多了一個目的去探索世界

跟兒子同天生日的Richard Branson在 7/11 那天完成創新的太空之旅,他在出發前寫了一封給母親的信。他感謝媽媽教會他如何做個冒險家、企業家、與一個更好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在生了小孩之後,生活中的每個經驗,覺得都有個新的意義,就是想分享或教給兒子,想帶給兒子一些很棒的人生態度!以前旅遊世界好像只為了自己,現在的探索世界,似乎更有使命感。會期待跟孩子一起旅行,從他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德國有個童謠好像有句台詞是這樣的:「幸好你出生了,不然我們會想念你!」這句話很弔詭的是,如果沒有出生,怎麼會有想念呢?但經歷過這一趟之後,我感受到這是真的,如果這小傢伙沒有出生,我真的會非常想念他。即便照顧一個小人類還是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如果要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希望可以跟這小傢伙認識,然後一起成長。

親愛的兒子,恭喜你一歲了!我們一起經歷了這神奇的一年,希望你能健康長大,我們一起冒險。未來請多指教啊 :)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左邊的嫩嬰好可愛!好想回到那時候去捏捏他的臉~右邊的活潑小傢伙也很可愛啦!)

 

壽卡的小故事

有個小故事,一直想分享~

兩年前的現在,剛好我們在單車環島。有一段路我從一開始就很害怕,就是大家公認的大魔王「壽卡」天堂路!來到挑戰的那天,心情已經很緊張了,居然還下大雨,難上加難!37公里的持續上坡,已經快去掉半條命,大雨中終於來到著名的「壽卡鐵馬驛站」,不知道是雨太大還是已經超過下午4:30的關係,驛站沒開,有點失望,但雨勢越來越大,只好趕緊開始往山下騎。原本以為痛苦已經結束,但發現其實痛苦才正要開始。

原來下坡才是真正的大魔王!坡度超陡,加上大雨路滑更加恐怖,還要跟呼嘯而過的大卡車砂石車遊覽車搶道,幾乎是夾縫中求生存,抓煞車抓到手軟。太危險,幾度想放棄,濕冷無比的兩人在路邊攔車想被載下山,唯一有停下的情侶車子太小載不了我們,看著天色越來越暗,再不下山只會更危險,於是兩人只好咬牙死撐繼續滑下山,不時停下來等大卡車先過,9公里左右的下坡,感覺起來像是90公里這麼遠。我印象很深刻終於狼狽到達民宿後,在浴室全身發抖洗澡,覺得自己撿回一條命!

去年兒子誕生。(他很乖地先等爸媽環完島又去完印度回來之後,才來報到。)在滿39週當天去催生,內診與陣痛幸好沒痛太久,來到產程最後階段時,就是要用力把小孩推出來,全身使勁地用力,到後面真的已經快沒力了,很擔心生不出來,全程陪在一旁打氣的隊友,突然說:「都騎過壽卡了,你一定可以的!」瞬間那個奮力爬坡跟驚險下坡的畫面又回來了,對耶我曾經克服過那場戰役,也許現在眼前的push真的不算什麼。於是像是真的被激勵到似的,經過幾次push後,聽到了響亮的哭聲~

雖然事後回想覺得有點好笑,但讓我體會到:

一件事情當下覺得痛苦、甚至是快撐不下的難關,事後會變成另一件事情的救贖。

常在想為何自己的生活總是充滿挑戰?(大部分都是自找的!)有時候當下真的覺得很難或無解,但挑戰過後這些故事都會轉成養分,滋養下一步的前進,更會慶幸自己當時選擇面對挑戰。所謂的「極限運動」並不是真的要做那些高空跳傘或衝浪,而是去挑戰自己內心的害怕,然後跨步走向前。

下一次的台詞可能就會變成:都生過小孩了,有什麼辦不到的?

IMG_2401.JPG

關於「家庭」,我在我的新片裡學到好多好多!新片正在群眾募資,一起來支持~(你贊助電影,我幫你種樹)

多了一個新身份,成為一名母親!

2020是一個群世界都在變動的一年,在這樣的時間點裡我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晉身成為了一名母親!一切都太不可思議,到現在還是覺得好像一場夢~7/18出生的巨蟹男寶,讓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當我抱著他的時候,總是充滿難以言喻的感動與無比感恩~出生才2430克好迷你,但看到超小隻的他努力吸母奶跟手腳奮力伸展的模樣,每每都讓我無比激動!

 
baby01.jpg
 

其實我不是個一直很想要生小孩的人,也不是堅持childfree的不生族,搖擺不定的自由靈魂,一直在找尋一個理由來選邊走,要生還是不生?卻發現這不是理性分析可以做到的,它需要點任性、magic跟運氣。去年底從印度回來後,當時在恆河Varanasi深刻感受到的生命與靈性,就這樣真真實實的孵化出一個驚喜。這才驚覺原來生命的課題不是我能決定的, I didn’t choose to have a baby, but the baby chose to have me.

9個多月的懷孕,也讓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身體每天都在變化,從一開始有嚇到我的出血,到孕吐脹氣水腫恥骨痛腰酸背痛,到最後階段面對生產痛的恐懼。後期的胎動其實還有點享受,因為那是非常神奇的感覺,肚皮在波浪舞動,好像可以摸到他一樣的跟他互動~

自然產痛的恐懼,讓我後期每天都在跟自己對話鼓勵。提早幾天催生,在天殺痛的內診與陣痛後,佛心的無痛分娩終於發揮作用,產程也意外進展神速,從一指直接開到五指,然後使盡吃奶力地把寶寶生出來,整個過程其實比我預期的快與順利,真的超級感恩~

這幾天跟這小傢伙相處,深刻感受到生小孩不是原本生活的終結,而應該是一種延展,至少截至目前我是這樣感覺的。以前經歷過的人生經驗,現在陪他重新再長大一次,也讓我重新再探索這個世界一次!那些養育小孩的地獄之說,我相信我可以找到方式克服。真心盼望這小傢伙可以健康快樂長大~

baby02.jpg
baby03.jpg

2020 - 全家人都要健康

 
 

2019是挑戰fear之年。挑戰了三個人生bucket list上的夢想:單車環島、策展、印度自助旅行,也完成了一些小拍攝,感謝大家的幫忙,感恩一切~正覺得今年過得還不錯的自我感覺良好時,沒想到真正的大魔王在12月!12月身體出了點狀況,雖不是很嚴重,原本以為自己鐵打的身體,卻經不起對恐懼的正面迎擊。

過程中看到自己很多很多的懦弱,甚至有點看不起自己,心想都環過島了怎麼還這麼弱啊?感覺身體不像是我的,無法控制。後來才慢慢開始學習與恐懼相處,你不能讓它無限上綱,但也不能壓抑它,你要劃一個範圍給它,讓恐懼有空間呼吸,然後每天再試著把這範圍慢慢縮小。

2020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全家人身體都健康,這真的是唯一重要的事!!(上圖是今年四月環島騎到最難的壽卡天堂路時,在雨中休息喝水。提醒自己那時候的勇氣,然後期待可以趕快回到那樣的自己!)

很喜歡最近看到的這段話,拿來勉勵自己:

“Your fear is not gonna go away.

You’re not gonna show up on some perfect day where you’re fully great and you don’t have concerns anymore. You show up and the fear will be there and you’re gonna listen through it. You can’t just intend your way to greatness, you need to implement. Greatness is yours but you gonna be brave and GO!”

- Brendon Burchard

重新對話 Podcast 第四集 - 斜槓人的生活哲學 / 訪談捕息工作室長 林宛縈

這集podcast的一開始就聽到一種神奇的樂器,它是宛縈帶來的「印度風琴」。宛縈是我們認識很久的好朋友,她也是我們認識的朋友裡最「斜槓」的人了,做過很多有趣的工作,還蓋過自己的房子!有深厚的音樂背景,轉向聲音治療的領域,更創立了一個療癒空間叫做「捕息」。這集podcast跟我們分享了許多她的生活哲學!

「斜槓」的意義不是要一直累積所謂世俗價值的厲害頭銜,而是能將自己的好奇與興趣都呼喚出來,在自己身上組合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價值。「工作」應該要是有機的,沒有標準套件,自由地長出屬於自己的樣貌。

這集稍長大概有40分鐘,有一些國外比較長的podcast我有時候會分兩次聽完。躺在沙發上一口氣聽完也是很療癒的事情(先敷個面膜再做抬腿運動這樣...)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分享噢,感謝收聽!:D

歡迎分享你聽完的想法給我們,也歡迎 follow 訂閱我們的 Podcast 平台,一有新集就可以搶先聽!也可以造訪一下宛縈的工作室:捕 息 | Catch A Rest

你也許看見了我的荒謬,而我,看見了自己的執著。

49937631_10218159166672974_7923837386897752064_n.jpg

看完《旅途中遇見金剛經》這本書已經好一陣子了,一直想寫些心得,但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好像是因為它書裡講的都一直環繞在我身邊,像是一本持續還在讀著的書。好像如果真寫了心得就像闔上書結案了一樣,於是遲遲未寫。

這本書跟我緣分很深。剛出版時我就在書局拿起來讀了一些,本來想買後來作罷。過一個禮拜擔任一場演講的講師,台下有位貴賓在演講完後,送了我們這本書,他是作者的丈夫,他說聽完演講覺得我們應該會有興趣。(我演講內容與書完全無關) 當下驚訝於這個緣分,是這本書不放棄地找到了我!

作者陳念萱聽說也是個電影圈人。這本書敘述了她在旅途過程中的體悟,對應著金剛經,寫了關於母親、死亡、信仰與自己。文中有很多其實跟我的信仰是相通的,我相信這本書經過歲月累積之後再回來看,也會另有新體悟。金剛經是智慧筆錄,但自己的體悟會是自己的,在自己心裡扎根,非關語言也不用語言。

「信仰,是對自我更進一步的認識,乃至對宇宙的了解,以及對他人的體悟。沒有理解,談何慈悲?」

書中的某一段:「我帶著母親的遺骨繞塔繞菩提樹,惶惑忐忑,起了私心,期望母親能因此沾光。也許不會為自己如此膽大妄為,卻無論如何認為沒有信仰基礎的母親,可能需要這看來愚昧的方式,強忍不安,我拿出一片彩色遺骨,塞到了樹根下。原諒我。正準備顫抖離去的當下,樹旁靜坐的僧尼忽然叫住我,指著飄然而下的落葉:『那是妳的!』」對這段一直很印象深刻,落葉歸”根”,死亡是什麼?信仰是什麼?根又是什麼?我們花一輩子盡心地美化我們的綠葉,但最核心的根在哪裡?

「你也許看見了我的荒謬,而我,看見了自己的執著。」

念萱她去了印度恆河朝聖,在那裡她思辨著天堂與地獄的差別。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自己的某種執著,以某種看似荒謬的行為呈現著,別人或自己可以下結論說著故事的是非對錯,但故事會繼續,你沒有過關的境就會繼續考驗著你,不只是”放下”,而是一種”提起”或”放下”都可以的自在。

底下是我的一些很喜歡的句子截取:

「願意相信,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你永遠不會知道的對錯與是非,不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

「能夠安靜下來,也是一種功德。不被時間所困、不再計較有形無形,從而抵達自己,更是功德。」

「道理,就在『心甘情願』,這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幫助你的人,是菩薩。接受你幫助的人,也是菩薩。彼此互相成就。」

「你想要的,跟你需要的,從來都是不同道上的選項,除非你自己早已是明鏡。」

「神住在心裡,無形無色無相。」

旅途上,我們都可以是一步步學習的”行者”。以前總是認為修行是老年在做的事情,後來才發現不是,修行就是把自己該修的課好好的行出去,這些課沒有分年齡,修過及格就過關,不要累積到老了,還得留級重修。自覺的力量會慢慢養成,然後心裡會覺得踏實。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寧靜,思緒飽滿卻非常輕盈。

情緒低落時,你需要一個ABS清單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KonicaC35EF + Kodak Ultramax 400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睡得很飽,卻提不起勁,只想懶懶躺在沙發上。生活上或工作上發生一些小事讓你煩心,其實也不是很嚴重的大事,卻讓你完全不想面對,沒有動力改變什麼。心情低落,任何事都興趣缺缺。原本該做的工作不斷延後,如果你是上班族,可能還是得必須拖著身體去上班,但如果你是自由創業者,或遠端在家工作者,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時,你可能就會開始擺爛。

什麼事情都不做的後果,就是當情緒慢慢回溫後,會被「罪惡感」襲擊。因為剛剛那些時間被無意義的浪費掉了,不但自己沒有完成任何事情,還因為窩在沙發上吃零食追劇而胖了兩公斤!然後原本快要好起來的情緒,又再度因為生自己的氣而低落起來,根本就是個惡性循環。

前陣子新聞在報導關於108年元旦起的新款機車都要加裝ABS,我不是機車迷,但看到新聞介紹ABS系統的原理,突然覺得它好像可以用在生活上!什麼是機車的ABS系統呢?它叫做”防鎖死煞車系統”,如果沒有它,當機車騎士遇到突發狀況時,通常會瞬間緊急煞車,把輪胎鎖死,整台車會失控打滑,導致常見的「犁田」~有了ABS,它不會把輪胎鎖死,輪胎還是可以控制,即使減速,但你不會整個失控打滑。

情緒減速沒關係,但情緒打滑會傷及無辜

於是我回想一下,的確有時候當我情緒低落時,讓自己去做一些小事情,不要完全煞車鎖死,好像真的對自己的情緒有幫助,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因為完成一些小小事情,還是有一點點的往前滑行,時間沒有全被浪費掉,就不會那麼有罪惡感。這些小小事情就可以是我情緒低落時的「ABS清單」!它可以真的非常小,做起來不會太費力,甚至不太需要動腦,把自己開成「自動駕駛」模式也能完成,比如說:泡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聽一集Podcast、整理錢包裡的發票或上一期的發票對獎、幫陽台的花澆水除草、挑出一些不要的書拿去二手書店賣掉、或者分類整理一下桌面 (Both 實體桌面 and 電腦桌面)…等等。

獨一無二的ABS清單,重點要有小小成就感

每個人的ABS清單真的都不一樣,像我情緒低落時,會開始打掃,或者打包一些我們線上商店的出貨包裹 (既然提到了就進來逛一下XD),或者做一些平常工作清單上未完成的一些小task。所以說平常你就可以常常留意,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其實很無腦很放空,可以記下來或者刻意「留」下來給情緒低落時來做。但這個清單最好不要是「打個電動」或者「訂Pizza來大吃」等之類的耍廢行為,因為雖然那些也會療癒心情,但結束後只會有更深的罪惡感,對情緒低落沒有幫助,ABS清單的重點就是要帶來小小成就感。

情緒低落可怕的地方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你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用ABS清單一點一點的拾回自己的控制力,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不是情緒。

不管是否有伴,我們都是獨身

 
 

一直很喜歡這張照片!我好像把John Lennon畫胖了~這是他38年前在被射殺的當天下午,攝影師Annie Leibovitz幫他們拍的,成了他們最後一張合照。彼此依賴卻也一起孤獨。

我們從來就是獨身,不是一半在尋找另一半,而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一位獨走的行者。沒有所謂絕對的the one或soul mate, 也許偶而有個同方向的旅客可以共乘,但他不是要來使你完整的missing piece,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完整。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John Lennon: "They made us believe that each one of us is the half of an orange, and that life only makes sense when you find that other half. They did not tell us that we were born as whole, and that no one in our lives deserves to carry on his back such responsibility of completing what is missing in us. We grow through life by ourselves. If we have good company it’s just more pleasant."

新年新目標:要犯錯

 
49625863_10218068972818184_7117779309426638848_n.jpg
 

2019年,我給自己的目標是:

Make mistakes.

去犯錯,而且不只一個錯。因為只有犯錯了,才代表我在做新的事情,新的嘗試跟與學習;要做錯事,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對;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會看到最真實。去做丟臉的事,去做別人不看好的事,去成為那個奇怪的人。

記得去年夏天有次想挑戰騎單車爬坡,於是從政大門口往貓空上爬,原以為平常有在騎車應該可以戰勝,居然爬到一半真的不行(那坡真的有點陡),全身發抖只好折返,氣到淚灑政大門口。I made a mistake 不應該第一次就挑戰那個坡度,但我打開了新的學習路線。

總是害怕丟臉,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害怕做錯事。但是常會在「承認自己就是做錯了」的當下,好像會被帶走一些害怕,覺得也不過如此,幹嘛要躲起來,「我」在別人眼中沒有那麼重要,根本沒有人會留意到我的丟臉,但我卻可能因為起初的擔憂,而讓自己錯過了學習的機會。

所以今年要時時提醒自己:記得要犯錯!

Neil Gaiman(尼爾·蓋曼, 英國作家): "I hope that in this year to come, you make mistakes. Because if you are making mistakes, then you are making new things, trying new things, learning, living, pushing yourself, changing yourself, changing your world. You're doing things you've never done before and more importantly, you're Doing Something. So that's my wish for you...and my wish for myself... Don't freeze, don't stop, don't worry that it isn't good enough, or it isn't perfect... Make your mistakes, next year and forever."

做個有心肌的人

 
 

最近看了一部1995年的老電影 Dangerous Minds (危險遊戲),一個海軍退役的英文教師,如何教導一群活在社會邊緣、墮落度日的學生。裡面有一句話很好,她說:”The mind is like a muscle. If you wanted to be really powerful, you got to work it out.”(你的心就像是一塊肌肉,你想要變強,你就必須要鍛鍊它。)當然這裡的”mind”也可以指腦力或智力,不過我想要講的是心力,你的心可以處理情緒的能力。

我們常說「心痛」,其實不是真的指「心臟」這個器官在痛,而是心裡的感受在痛,住在心窩處的那個inner self內在小孩在痛。我們需要有東西可以止痛,或者有什麼強心劑可以讓自己好起來,我們哭泣、吶喊、求救或甚至退縮躲起來,別人可以試著安慰我們陪伴我們,但能夠真正讓自己打從心底真真實實好起來的,只有自己。

我們也常說生活要「用心」,但常常我們並沒有真的「用心」,大部分時間我們只是很「用力」。用腦力在思辨、用蠻力在奮鬥、用體力在忍耐。尤其是當你面對情緒來了的時候,用這些身體的力量來硬著頭皮對抗,但這樣並不會讓問題離開,它只會更往你心裡堆積起來,變成更深的問題。就像唱歌,如果你用喉嚨用力地唱,短時間高歌一兩個小時可能沒事,但很快就會沒聲,甚至會造成聲帶受傷。

你也許會說,這很簡單,只要正面思考就好。沒有心肌的正面思考,可能只是把問題蓋起來,用假微笑把感受深埋,然後累積到問題爆出來後,卻又怪罪身邊的人為什麼不關心你。但事實是,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真實感受,誰會在乎呢?所以練習把真實的情緒說出來,好好去面對負面情緒,才會根治問題。

怎麼「用心」,怎麼處理情緒,是需要不斷練習的。我喜歡稱它做「心肌」,就像健身房的教練說的,肌肉是有記憶的,要多鍛鍊它才會把這樣的肌力強度牢記起來。心肌不能等到要用了才練,臨時抱佛腳的都是在用蠻力。心肌越大,自覺能力越強,你越能很快看清楚眼前的狀況,或甚至更能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我不是專業的心理專家,我的心肌也不是很強,但我希望可以透過常練習,讓自己免於受情緒影響。以下幾個方法是我覺得有用的練習,你也可以一起試試看:

(貼心幫你想到了口訣:三個字都是A開頭,相同的字根念起來還有點押韻:Attention, Appreciation, Action)

Attention:注意自己的情緒

這點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平常我們都沒有習慣這樣做。不是只有難過的時候要注意,平常開心的時候也可以觀察自己為什麼會覺得開心。我們每天都會洗澡或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樣貌是否ok,其實情緒也該要有這樣的照料,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想一下今天的情緒,為什麼自己會對某件事情那麼在意?你當下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會生氣?你不會回答給別人聽,所以要很誠實地回答自己。從問自己問題開始是很好的練習,也許一開始無法給自己答案,但多去挖掘幾次,你會開始察覺一些自己內心的聲音,會驚訝原來自己是這樣想的,原來自己是自私的,原來自己是很小心眼的,原來自己有點自卑。這些都沒有關係,挖掘出這些不是要讓你討厭自己,而是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因為唯有看清楚原因,你才有辦法從根源去控制並調整自己的情緒。就像照顧一棵樹,你要澆花與照料的地方,是根,不是葉子,葉子只是呈現出來的外觀。根照顧好了,葉子自然健康。

Appreciation:表達感激的心

感激,不是在寬待別人,而是在鬆綁你的心。感激也是一種智慧,避免你浪費太多力量來抱怨或受傷。每個人或每一件事,都有任務要教你一些東西,只是你有沒有認真去感受。當發覺自己對眼前的這件事或這個人有情緒時,除了問原因之外,可以先試著感激對方、感激這件事讓你有機會思考、更感激自己願意勇敢面對,你會發現,心鬆開了一點點,才有多出來的力氣來檢視狀況、體諒對方、關心自己。

Action:付出行動

在跟你的內在小孩對話完後,你要試著跟外在世界對話。產生連結,製造好的經驗,讓你的心肌存入它肌肉的記憶裡,下次有類似的狀況,你就會更有信心。這個行動可以很小,比如說:給自己買一本相關的書激勵自己、幫工作上有爭執的同事買杯咖啡、跟吵架的另一半說聲對不起、或甚至簡單到把自己從角落裡拉起來,去廚房倒杯水來喝…。只要往前走一小步,你就已經離開原來的窘境了。你不在原本的座標,你才有機會跨到新的象限!

達賴喇嘛說:”World peace must develop from inner peace.”(世界和平必須奠基於內在和平)

這是一句我很喜歡的quote。世界和平要從每個人的內在和平開始,而內在和平從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肌開始。我也還在鍛鍊中,一起做個有心肌的人吧!

變老 VS 長大

 
41752365_10217169800059427_6848110802675695616_o.jpg
 

(這張照片是2015年的照片,當時好像剛體檢抽完血,手上還貼著繃帶和棉花,重返之前在仁愛圓環舊居的頂樓。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留著這張照片,覺得當時的我有一種“無懼”!)

很喜歡一個quote:

“Most people don’t grow up. It’s too damn difficult. What happens is most people get older.” - Maya Angelou

生日總會讓人回顧,我這幾年到底是長了智慧,還只是長了年紀?我有沒有走在”對的但可能難走”的路上?我有沒有勇氣去說出”真的但可能被人討厭”的事實?有沒有不外求而往內看?有沒有為人著想給人溫暖?也給自己溫暖?“變老”只需要過完日子,但“長大”需要過完難關。在每一次逆境時都看到讓自己grow up的養分,get wiser, not older.

Quote的原文:
Maya Angelou // "Most people don’t grow up. It’s too damn difficult. What happens is most people get older. That’s the truth of it. They honor their credit cards, they find parking spaces, they marry, they have the nerve to have children, but they don’t grow up. Not really. They get older. But to grow up costs the earth, the earth. It means you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ime you take up, for the space you occupy. It’s serious business. And you find out what it costs us to love and to lose, to dare and to fail. And maybe even more, to succeed. What it costs, in truth. Not superficial costs, anybody can have that, I mean in truth."

我其實是很怕水的

 
 

夏天總是少不了玩水,衝浪、划獨木舟、浮潛、香蕉船...。我這幾年也玩過許多水上活動,但並沒有改變「我是怕水的」這個事實,聽起來好像覺得有點奇怪。

面對踩不到地的水域我就會有淹水的恐懼感。游泳池我一定要能夠踩到底的深度,水上活動我會再三確認救生衣是我的size,就算穿上救生衣在海上我也會儘量抓著繩索或浮物。小時候學游泳,光第一個動作「放輕鬆讓自己浮在水面上」我就克服了好久才讓自己能做到漂浮,「水」總是讓我緊繃,完全無法體會何謂「如魚得水」的愉快感。我不是魚,我是怕水的貓!(難怪真的養了兩隻貓)

這樣的懼水症應該就是儘量不要去玩水就好了,但因為有點愛玩,會對水上活動還是感興趣,一種「又怕但又想靠近」的矛盾心情,在行前報名總是躍躍欲試,但一要下水了就開始退縮,會被水淹沒的沒來由恐懼開始編寫災難片畫面...

災難史詩片的起源來自一個回憶。小時候第一次出國是跟著家人去了峇里島,在某個海邊待了一個下午,家人不想曬太陽於是都躲在屋簷下聊天,百般無聊的我看到有海上活動,就跟媽媽說我想去玩水,媽媽說那你自己去(真是放牧式養法~),於是一個國小四年級的小女孩,報名了香蕉船,跟著幾個不認識的大哥哥大姐姐,我居然還被分到坐船尾,實在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初生之貓不怕水)。香蕉船除了船長得像香蕉之外,它的重點就是要翻船!前方有快艇拉著香蕉船,開得超級快,然後不停地甩尾,因為就是想盡辦法要翻了香蕉,可想而知坐在船尾的我有多刺激,嚇得魂都飛了。終於香蕉一翻,大家都落水了,我這時才驚覺,我穿的簡易救生衣size太大(應該是當時我個子太小),我幾乎整個人快要滑出救生衣,幾乎是兩手抓著救生衣肩膀勉強讓頭有浮出水面,吃了好幾口水,兩腳空空不斷踩踏,沒有底的海水深淵一直要把我淹沒,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因為一根香蕉而結束嗎?

當然後來是被救生員救起來了,但從此也就跟水有著愛恨情仇。

這件事也讓我思考關於「害怕」這件事。

生命中總有許多令你害怕的事情,有害怕的感覺通常是因為你的身體在保護你:「你曾經因為這種東西而受傷過喔,快離開!」所以你才有害怕的感覺,讓你遠離危險。但其實很多時候,當下發生的事情,已經不像當初那個讓你受傷的事情那樣嚴重,你其實可以勝任的,此時的害怕就可能在阻止你成長了。當身體產生害怕的感覺時,試著告訴身體說:「這次跟上次不一樣,這次也許是個很好的經驗,我可以小心但我不想錯過~」然後每次多改寫一點害怕因子,多一些正面的經驗,幾次之後身體會習慣。

「害怕」不需要被禁止,不需要被取笑,要瞭解它,跟它和平相處。